三国:我不是刘封 第128章 治理新城,刘封的编户齐民

目前的新城郡,下辖九县。

由西至东,分别是:

汉水主河区域:西城县、钖县、武当县。

堵水主河区域:上庸县、建始县、武陵县、北巫县。

筑水主河区域:房陵县、昌汉县。

诸县官吏,刘封皆依原貌。

又令新任偏将军李平,引了一千军士在武当山一带修建道路和防御工事。

邓范这几个月,为刘封招募了两千余户夷民;按邓范的说法,还有三千余户夷民在观望。

刘封默默计算了一阵。

倘若荆山白寿也能将荆山数千家夷民都招来,那么刘封的新城郡在册户数能达到两万三千户左右。

若再加上申耽申仪等地方势力的私户,户数能达到三万户。

这个数目比起中原大郡,甚至都可能不如一个大县的户籍多。

然而在新城郡这个山险水急的穷乡僻壤中,能聚集三万户已经称得上是“富足”了。

对于刘封欲招募夷民编户齐民的做法,虞翻虽然没有反对,但也针对性的提出了风险:“汉夷矛盾由来已久,加之双方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强行编户齐民,恐会引起不少争端。

若用重刑,夷民自觉约束太甚,又会返回山中;若不用重刑,汉夷发生冲突后,又很难依律惩处。”

现实毕竟不是游戏。

若无一个妥善的处置方案,即便夷民出了山,也会再返回山中。

更何况。

如今还有大量的夷民在观望刘封这个新城太守是否真心要将夷民视为同等的在籍汉民。

刘封斜倚凭几,沉吟片刻:“仲翔久在江东,可知孙权及其麾下是如何镇抚的?”

江东山越众多。

在镇抚山越上,孙权及其麾下将校总结了不少的可行方案。

虞翻不假思索:“强者为兵,羸者补户。”

邓范脸色一变,大声呼止:“不可!绝对不可!若行此法,必会令夷民惶惶不安。使君乃仁义之人,应当以利诱之,岂能效仿孙权行暴虐之举?”

刘封对虞翻和邓范的方案都不置可否,而是直接询问如何“以利诱之”。

邓范道:“夷民久居山中,大部分都是羸者耕种、强者捕猎,又因其不善耕种、六畜鲜少、山中猎物也日益枯竭,每年都难有足够的粮食过冬。

因此常有夷民下山劫掠汉民粮食牲畜,汉夷之争也多半为此。

既知根源,就应从根源解决。

使君可勤施善政,授其牛耕,增其六畜,教其礼仪,引导夷民改汉人姓、说汉人语、穿汉人衣、通汉人婚。

如此三代之后,新城郡再无汉夷之分,诸县城乡皆为汉民。”

刘封眼前一亮。

这是人才啊!

邓范直接洞悉到了新城汉夷之争的本质:生存资源之争。

而解决的方案,除了常规的勤施善政,授其牛耕,增其六畜,教其礼仪外,竟然还要让夷民改汉人姓、说汉人语、穿汉人衣、通汉人婚。

昔日。

秦穆公得兼并猃狁后,称霸西戎。

赵武灵王变俗胡服后,辟地千里。

秦始皇更是一扫六合,统一各族。

汉武帝又有攘却匈奴,斥地万里。

加之大汉四百年震慑,诸夷慕汉。

邓范的策略,已经具备实施的基础条件。

刘封又看向虞翻,面有笑意:“仲翔公,我这功曹,可比得上江东俊杰?”

虞翻亦是心有惊讶。

一开始谏言刘封擢升邓范为功曹,并非认可邓范的才能,而是对刘封在官吏升降奖罚制度上的查漏补缺。

而现在。

虞翻对邓范的才能有了新的认知。

能对汉夷矛盾有如此深刻的认知且还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不是泛泛之才!

比起先用武力镇压再安抚的江东文武们,邓范的方案显然更柔和。

虞翻虽然嘴臭但不会瞎喷。

当即拱手赞道:“邓主簿的汉夷之论,令人惊叹,此举也足以彰显将军的仁义。”

刘封哈哈大笑。

方才故意问“可比得上江东俊杰”时,刘封也是有显摆的意思在的。

邓范的综合能力虽然比不上大族良才,但在处理新城郡的汉夷关系上,邓范是有深入钻研的。

而眼下。

也正需要邓范来发挥所长,为刚成立不久的新城郡增添心甘情愿编户入籍的民户。

邓范心中也颇有得色。

当功曹的第一天就表现完美,今后的前程又岂会差了?

待得刘封笑声减小,虞翻又道:“恩与威,需并济。将军若只彰显仁义,反会被夷民小觑;亦需彰显武力,震慑有二心者。”

刘封点头:“仲翔公所言甚是,等将士修整几日后,我会派诸校尉兵巡九县,荡除宿恶,肃清匪寇。只要愿意依附我的,皆受我兵威保护。”

既然当了新城太守,那自然就得维护新城的治安,保护新城的士民。

战乱时代。

唯有社会秩序良好,治安稳定,才能聚集更多的人口。

人口越多,人才也就越多。

这也是刘封认为邓范是个人才的原因之一。

当周边人都行暴虐之举的时候,刘封行仁义,那么向往安定的士民就会主动来到新城。

新城虽然没多少人口,但濒临的南乡、南阳,甚至于更北边的洛阳、关中,有大量被曹操强迁的汉中士民和荆州士民。

打造一个安全有序的新城,令游子返乡也是个不错的策略。

如今的环境。

短时间内是不会有大的战事了。汉中之战和襄樊之战,将刘曹孙三方都拉入了战争的漩涡。

不论是刘备一方还是曹操一方,亦或者是孙权一方,如今都需要时间休养生息和解决内患。

跟邓范、虞翻、樊成、韩重商议了新城的近期发展主策略后,刘封就将郡中事的具体实施委托给了四人。

待众人离开后。

淑姬自后院而来。

刘封虽然不是个沉迷于美色的风流子,但也不是个不近美色的纯直男。

一别数月。

美人独守孤床。

自然也少不了一阵缠绵。

数日后。

荆山的白勇跟白素来到了房陵。

白勇直言了来意:“家父忙于在荆山动员各族迁户到新城,暂无空暇,特命我带阿姐来见将军。”

白素的脸红扑扑的,不知道是冷的还是羞的。

在山里的族人,都是男子带着礼物挑了个良辰吉日去见心仪女子,亦或者女子各种暗示心仪的男子赶紧挑选良辰吉日来求婚。

就如李白那首诗中描绘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一般。

然而到了白素这,还得主动送上门。

白素的心中也多了忐忑不安。

刘封见到白素,就明白了白寿的意思。

这是怕刘封反悔呢!

当时途径荆山十二据点的时候,刘封只是口头同意了要带白素来房陵。

不过白素当时没有跟白寿同来,故而也没一并而行。

刘封本想着过段时间安稳了就去接人,不曾想白寿竟然直接将人给送来了。

“既然来了,那这里就是你的家了。”

刘封的温润之声,让白素内心的忐忑渐渐变少。

见白素羞涩,刘封又唤来申淑,让申淑带白素先熟悉下环境。

白勇又取出一封信递给刘封,道:“这是姑父让我转交给将军的,说将军你看了信就会赏我一匹好马。”

刘封面色怪异的接过信:“马叔平口气真不小,一封信就想让我赏你一匹好马?现在的好马可是有钱都买不到的。”

然而。

当看到信中内容时,刘封忍不住笑了起来:“马叔平说得没错,这信的确值一匹好马。”

马玉在信中指出了新城初立民户稀少的现状,然后又向刘封引荐了南郡西北部夷王梅敷。

梅敷兄弟聚众万余家,主要分布在中庐、宜城以西的山鄢、沔二谷中。

《襄阳耆旧传》记载:谷中土地平敞,宜桑麻,有水陆良田,沔南之膏腴沃壤,又称之为柤中夷。

梅敷本被曹仁招募为将,由于关羽水淹七军声势太强,梅敷也只敢躲在谷中不敢出现。

后来关羽撤兵,梅敷也曾去襄阳拜见曹仁。

曹仁南下江陵时,也曾召梅敷出兵,结果还未等梅敷走出山谷,又传来曹仁急急撤回襄阳的消息。

这可将梅敷给整不会了。

到底还打不打啊!

梅敷派人去襄阳打探消息,结果回报的人称“曹仁回洛阳奔丧去了”,具体是为谁奔丧,梅敷并不知晓。

曹仁一走,梅敷彻底傻眼了。

你跑了,我们怎么办?

正巧这时,马玉得知刘封当了新城太守,又邀请白寿迁民去新城落户。

于是马玉就亲自去跟梅敷接洽,言明利弊,希望梅敷能弃暗投明去新城落户。

刘封的威名早就传到了梅敷耳中,如今在荆州地界又明显是汉盛魏衰。

于是梅敷私下一商量,决定响应马玉的号召去新城落户。

刘封对这个南郡西北的夷王也有印象。

史载曹丕称帝的当年秋天,梅敷就遣使张俭求见孙权,带着阴县、酂县、筑阳、山都、中卢五县民五千家去投奔孙权。

如今孙权势力退出荆州,曹魏势力又在荆州频频吃瘪。

梅敷会有投诚之意,也是情理当中。

刘封不在乎梅敷以前跟的谁,只要肯来新城真心依附,那大家都是好兄弟。

“投孙权都能带上五千家,投我总不能更少。”

当即。

刘封就取了一匹好马赏赐给白勇,又让白勇将新城郡督邮的任命书和印绶让白勇带回山中。

太守麾下有三个权力地位极高的属吏。

分别是:功曹、五官掾和督邮。

如今功曹给了邓范,五官掾给了虞翻,督邮一开始刘封也是给马玉预留的。

没想到马玉人还没来,就立了这么大的功劳。

刘封投桃报李,自然也不能让马玉寒了心。

“将任命书和印绶藏好了,若是丢了,你姑父得跟你拼命。”刘封仔细叮嘱。

正因得了好马而兴奋的白勇,猛地一个哆嗦,兴奋劲儿瞬间消散大半,下意识的摸了摸行囊中的任命书和印绶:“将军放心,绝不会丢。”

待得白勇离开,刘封立即返回房陵治署,派细作去北方打探消息。

虽然猜到曹仁极有可能是在为曹操奔丧,但具体是否真如猜测还得仔细探查。

看着洛阳的方向,刘封低头自语:

“曹操若真的病亡,曹丕今年必会废汉自立。

自古得位不正者,都会对外出兵试图以战功来建立威信。

这是风险,也是机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