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四百五十二章 宰相犯错,一分不改

“至尊现代表江山社稷,万不可在战场上纵横冲驰。改革未成,当以天下苍生为重!”

一听李瑄决定御驾亲征,李岘连忙向李瑄劝说道。

“是啊!若太宗皇帝一般,平定天下后,坐镇都城,统御四方。才为天子之行……”

李岘话落后,裴遵庆、刘晏、杨绾、颜真卿纷纷向李瑄劝说道。

世人皆知天可汗神勇盖世,古代的霸王亦不能及。

每战必先,于千军万马之中,取敌将首级,如同探囊取物。

这也成就李瑄的无上威名,为李瑄蒙上神秘色彩,让大唐百姓,以及域外胡人为李瑄编写无数离谱的传奇故事。

但宰相们认为国家蒸蒸日上之际,至尊不能以身犯险。

毕竟在战场之上,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卿等无非是担忧朕一如往常般冲锋陷阵。然朕心中清楚,朕已不适合跃马疆场上。”

“朕御驾亲征,只是统筹全军,提振士气,以期早日结束战斗。同时,磨砺久未战争的禁军兵卒。”

李瑄娓娓向宰相们解释道。

有一点,不得不承认。

大唐缺乏能统领十万兵**帅才。

武威都督李朱师老将迟暮,敦煌都督郭虚己威望和资历、战功都略显不足。

而河西又恰恰是最容易出击回纥王庭的地方,所以李瑄需要去武威军、敦煌军坐镇。

大唐当前最不能接受的是失败。

一次战斗失败,损失大唐的威望,打击百姓自信是其次。

最重要的是倾耗大唐巨大资源。

李岘、裴遵庆等宰相面面相觑。

如至尊所言,他们也不好去阻止。

至尊是战神,出师则胜。

回纥可不是泥捏的,经过骨力裴罗、磨延啜两代雄主的南征北战,已经建立王朝。

大唐的十几年的剥削,使回纥王庭以“向大唐纳税”的名义,强征牧民的马牛羊,今回纥对大唐怨恨者大有人在。

如回纥不束手就擒,两方必会有一场硬仗。

“既如此,臣等预助至尊旗开得胜。”

李岘作为首席宰相,第一个松口。

总不能因担心至尊陷入“白马之围”,去拒绝至尊。

连他也认为,只要至尊统御全军,必能一举歼灭回纥,统一草原。

“诸卿放心,回纥移地健新继位,我们有叶护太子这张牌。在内忧外患下,胜利一定在大唐。”

李瑄满意地点了点头,又看向裴遵庆等四位宰相。

此次战斗,他还会试验大杀器。

虽然大炮还未被完成至尊,但自乾元三载震天雷、**包出现后,到明年春天,有更多更完善的**包和震天雷。

也有震天雷小型化。

李瑄从天策卫中挑选一千人为“火炮兵”,已经到牛首山下驻扎,学习火药的使用,练习投掷技术。

天可汗的威名,加上火药那震天动地的巨响。一定可以将回纥打得措手不及。

“臣等遵旨,只望至尊能尽早回归长安。”

裴遵庆等宰相明白在理。

至尊戎马半生,高山、雪域高原、草原、海洋、沙漠等都驰骋过。

大雨大雪大风大浪中行军,是家常便饭。

他们不能以自己去要求至尊。

“传令都督府区域内的郡县,囤积粮草,制备干粮,加强整训,调动军心,明年二月初一,正式进军。”

李瑄这么说,是让中书省起草诏令,向都督府、郡县传达指令,整军备战。

禁军方面,李瑄也会亲自下令,让禁军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维持精锐的战斗力。

“臣遵旨!”

杨绾领命。

“启奏至尊,回纥可汗移地健派遣使者携重金,现已渡过黄河,大唐该如何处理?”

李岘向李瑄征求意见。

要么让回纥使者从哪来滚回哪去。

要么将宝马、黄金留下,使者回去。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李瑄从没有杀过使者。

“指斥移地健伪造英武可汗遗言,趁着叶护太子不在单于城篡权夺位,并不尊天可汗的调令。没收使者携带的物品,让他们回去禀告移地健,自缚双手,至长安请罪。否则必为叶护太子讨回公道。”

李瑄向宰相们吩咐。

回纥的黄金他自当笑纳了。

大唐现一直在储藏黄金、白银。

既然发展工商,那就必须有更有价值的贵金属。

受制于时代,纸币还不能发行。

历史已经证明,发行“大钱”,会被百姓抛弃。

且当前铜钱造假严重。

因为与铜价相比较,造假有利润可图。

总有人铤而走险,制造假的开元通宝。

哪怕是在李瑄的统治下,造**也层出不穷。

朝廷无法收回**,李瑄的一贯主张是打击造**者。

只是造**者往往躲在山中,在海上,很难一网打尽。

唯有重金赏赐举报者,才能遏制造**的风气。

而且铜钱太过沉重,即便有中央银行,现商人购买货物,依旧用车、用马驮运钱币。

既然不能造大钱,不能发行纸币。银币、金币的制造,绝对是稳住货币的重要的一环。

控制呼罗珊地区的银矿、金矿,用贸易掠夺周边国家的黄金、白银。

再加上除**为良以来的储存,不出十年,大唐有资格开始建立金币、银币体系。

大唐中央银行票据上的防伪手段,是为未来发行纸币的第一步。

“臣遵旨!”

宰相们拱手领命。

翌日,宰相在朝堂上,全力支持至尊进行军制改革。

以政事堂、兵部、天策府为主,通过军功、资历,为所有的都督、副都督、都督副僚属、中郎将、将军等确立军衔。

都督府原郎将及以下的士卒,由都督府按照朝廷的评定规则颁布军衔。

以天策府为主导,设立能装在盔甲上的铁制军衔,以及装在常服上的普通军衔。

士官为铁,尉官为铜,校官为银,将官为银镀金。

少尉到元帅分别以日月星辰的样式设定军衔样式。

尉为五角星,校为弯月,将为太阳。

普通士兵和士官则是简单的道道杠杠。

军衔佩戴在肩膀上。

而佩戴在胸前的勋章则没有废除。

跳荡勋章、勇士勋章、英雄勋章、玉麟勋章。

时至今日,玉麟勋章依旧是最难获得的勋章,得到者寥寥无几,证明其含金量。

军衔虽多,但和九品十八阶一样。

只要立功够大,够狠,可以连升三阶。

而少尉之前,不限制升格。

意味着一个新兵能勇猛杀敌,很快能冲到一定阶位。

若年轻,会被送到中央军校培养。

出军校后,也会提拔军衔。

按照李瑄的计划,暂不设对标正一品的元帅军衔。

除了李瑄,谁提元帅都会使其他将领不服气。

而且即便是李瑄的老部下,离元帅也差一些。

车神塞、来瑱、郭子仪、李光弼、王难得、南霁云、段秀实、李嗣业、李朱师九名都督。

兵部尚书封常清、兵部侍郎张兴。

罗兴、薛错、裴璎三名禁军将领。

锦衣卫指挥使廖峥嵘。

一共十五人,为肩扛四日的大将军。

李瑄也有意授予锦衣卫军衔,因为锦衣卫与军事接连极深。

唯有锦衣卫和兵部,既有品级,也有军衔。

其余上将军共设二十五名,除了剩余的都督外,就是荔非元礼、曲环、高锴等资历非常老,跟随李瑄到底的将领,另外,郭子仪的部下李怀仙,李光弼的部下仆固怀恩,王思礼的部下刘正臣,也为上将军之一。

其他的副都督,多为中将军。

除了极个别军长为中将军,大部分军长为少将军。

因为在这个时代任军长者,几乎都是饱经战火洗礼。

待天下太平,统领三五千人的军长最多为大校。

除非军扩容!

按照朝廷的制度,队长一般为上士、少尉。

营长一般为中尉、上尉。

团长一般为少校、中校。

这样的组成,必会有不少士卒在一战中成为队长,甚至营长。

成为“官吏”,可以直接用勇气决定。必能使一些士卒悍不畏死。

只是在薪资上,军官整体低于官吏。

但成为军官,也远远比之前高太多。

唯一的缺点,就是大唐在养军过程中,压力变大。

在募兵制度中,当兵拿饷,变成天经地义。

再改成“义务兵”,哪怕以李瑄的声威,也镇不住。

所以大唐会维持现在军队的人数,即便征服草原,也不多设都督府。

而是让敦煌、灵武、太原等都督府,驻扎在草原上。

同时,或明或暗地去吸大唐以外国家的鲜血,去铸造大唐的根基。

军衔制度,同样以明天一月落实。

即便军衔未打造成,但从明年开始,士卒的身份将正式转变。

消息传递至都督副后,可以用皆大欢喜去形容。

从上到下,都觉得自己获得殊荣。

当然,那些被封为大将军者,明年换届的时候多半会晋升至天策府。

又将有一些将领得到升迁。

……

时至六月,骄阳似火。

但即将到达大唐规定的换届年,所以百官工作繁重。

十八学士之一的崔祐甫在为李瑄整理奏折。

李瑄突然发现一本弹劾奏折。

还是弹劾宰相的奏折。

一名叫王华重的庐江郡长史弹劾首席宰相李岘任人唯亲。

今年元月初十,原庐江郡太守李盛因病告老还乡。

庐江郡是淮南第二大郡,照此情况,朝廷要么会提拔一个中郡太守接替,要么从朝廷空降,要么下官升迁。

在李瑄继位后,更多会采用升迁制度。

给本地官吏机会。

李盛辞官后,一般要从长史和别驾中选择。

但政事堂和吏部最终选择别驾源洧继任庐江郡太守,而非王重华。

源洧是大唐名士,源氏是大唐有名的士族。

他的父亲源光裕是开元名相源乾耀的从子。

并且许多人清楚,从小在长安长大的源洧与李岘是故交。

王重华则是寒门进士出身。

他认为自己在考成法下,政绩优于源洧。

且在乾元元载时,长史和别驾一样,都是从四品的官职,属于竞争关系。

别驾也不再侧重军事,与长史一起辅助太守处理政务。

在此制度下,要升迁也是他升迁,要不升大家都不升,轮不到源洧。

所以王重华奏折上直指李岘任人唯亲。

实际上,任人唯亲在大唐非常普遍。

因为李瑄就算最大的任人唯亲者。

就当他是皇帝,拥有特权。但李瑄也不能听王重华的一念之差,还要调查清楚。

“崔学士,许多人选择官吏,为什么会选故友亲朋?”

李瑄放下奏折,向崔祐甫询问道。

“回至尊,比为人之常情。”

“选用官吏必须熟知其才能和品行,若不与其相识,如何能知道他的真实情况?”

崔祐甫较为隐晦地向李瑄回答道。

李瑄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然后他将弹劾的奏书交给崔祐甫,吩咐道:“使吏部尚书刘晏处理这件事情,他知道该怎么做!”

“遵旨!”

崔祐甫接过奏折,领命离去。

事实上,李瑄是相信李岘的。

但李岘终究是正常人,或许真如崔祐甫所说,李岘觉得源洧比王重华更适合为太守。

李瑄明白,这种心态和他的心态一样。

其实还有一点很关键。

如李瑄任人唯亲,是因为他需要人听他的策令。

在大争之世的浪潮中,若一直和他对着干,不执行命令。哪怕有诸葛亮、萧何的才能也不行。

没过多久,刘晏就将王重华和源洧的考核结果呈交给李瑄。

考成法是打分制度。

除了诸多任务外,每一年还会为官吏打分。

满分共一百分。

优秀是八十分以上。

良好是七十分以上。

合格是六十分以上。

六十以下,五十分以上为“考察”期,如果有两次,罢免官职。

年度五十分以下,直接罢免。

在考成法下,往往良好的政绩,才具备升迁资格。

庐江别驾源洧去年的总分为八十三分。

王重华为八十四分。

微微领先!

也说明庐江郡太守府运转高效,连底下的县都没有问题。

否则不会有如此优异的考成。

也怪不得王重华不服。

或许对许多人来说,源洧身份显赫,又有与王重华相差无几的能力。

提拔源洧理所应当。

在科举改革前,就源洧的姓名,就不止加十分。

“刘尚书,你觉得右仆射如此合法吗?”

李瑄向刘晏询问道。

“微有瑕疵,但亦不是不能理解。”

刘晏没有因为是竞争关系,趁机中伤李岘。

因为李岘确实高风亮节,很有魅力。在大事小事上,也克己奉公。

宰相虽然最多两个任期八年。

但有一种情况。

如果一名普通宰相在尚书、中书令等位置上待了八年。

若突然被提拔为首席宰相,则可以圆满一个任期。

现在李岘第一个任期将至,第二个任期第二个任期是板上钉钉。

相比于年迈的二号宰相裴遵庆,三号宰相刘晏是最容易为首席宰相者。

所以他不是很急。

虽然宰相轮流执掌政事笔,但首席宰相与普通宰相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许多事情,皇帝会单独与首席宰相商议。

单凭这一点,都不是其他宰相可比拟的。

关于李岘的事情,刘晏打心底认为不是什么大事。

名臣的后代,压制王重华。虽然与王重华相差一分,但算合理范畴。

李瑄不动声色,与刘晏寒暄几句后,使其暂且回政事堂。

他吩咐韦应物召李岘入甘露殿。

他虽然任人唯亲,但他是掌舵者,不能和官吏们一个心态。

他觉得刘晏忽略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对王重华很不公平。

“臣拜见至尊!”

李岘入殿后,向李瑄拜道。

“右仆射,上郡辅吏,同为正四品上,为何提拔源洧,而不提拔王重华。”

李瑄见到李岘,开门见山地说道。

李岘愣了一下,心中一想,好像是元月的时候他提拔源洧为庐江太守。

他顿时明白,只因一分,他被弹劾。

“臣与源洧相识,知其才华和能力,认为他能更好治理庐江郡。且王重华原本为从五品上的官职,只是因乾元改品的时候,从从五品上,提拔到与长史一个品级,根基不如在长安任职过的源洧牢固。臣和宰相们,除了知道王重华是宰相,担任过县令、县丞外,并不知其品德能力。”

“另,源洧今年五十五岁,王重华今年三十六岁。”

李岘想当时的决策后,向李瑄回答道。

在诸多方面上,使他选择源洧。

“考成法之严厉,使诸地官吏战战兢兢,不敢疏忽。为得优异,不少官吏夙兴夜寐。现王重华向我上书,是在将我的军。既然是正常提拔,就必然以考成法的成绩为先!”

“任千般重,一分不改。”

李瑄听到李岘的阐述过,也理解这个时代士大夫的心思。

但规矩一立,岂有变数?

除了皇帝可以在秘书省提拔官吏,其余必须按照规矩。

从今以后,无论任何事情,都不能改变考成法一分的优势。

“这是臣的过失,愿受责罚!”

李岘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自己有感情用事的成份,立刻认错。

“罚俸禄三个月,望尔警示。源洧也不必再罢免。诸多官吏任期将至,以优异提拔王重华为新的上郡太守。”

李瑄为维护李岘的尊严,并没有罢免源洧。

而且源洧也并无过错。

他不仅在罚李岘,也是在警示朝廷、地方的官吏,重视考成法。

用“一分不改”,去勉励天下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