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酒成性的李白,在花甲之年,依旧放纵。
他的身体大不如前,来金陵以后,甚至无法再涉远路。
这次出城随百姓迎接李瑄,他花费很大力气。
他不是在迎接皇帝,而是迎接一个许久不见的朋友……
在诸官吏的拥簇下,李瑄与李白一起入金陵城。
没有去金陵县衙,而是在李白的小院落。
几间间小屋,一棵梨树,墙角几株未开的木槿花。
“转眼之间,太白已至花甲之年,我也快要不惑。太白近来身体如何?”
在朴素的庭院之中,李瑄与李白在生着春芽的梨树下对坐。
他已经注意到李白缓慢的步伐,不如以前一样意气风发。
“日可斗酒,只是酒量下降,不得沉醉。”
李白乐观地回答道。
绝世天才和皇帝,在这个时代,并不匹配在一起。
那惊艳时光的少年郎,成长为一名大诗人。
假如有一天,他离开人间,只希望他的诗歌能流传下来。
“酒是好东西,但过多伤身,还是要克制啊!”
李瑄知道自己的劝说李白没用,但还是劝说一声。
他自己能克制饮酒,但李白没有酒,还是李白吗?
历史上,关于李白的死,有三种传说。
每一种都与酒有关。
最离奇的民间传说,是李白在乘舟喝酒的时候,看月亮照入水中,美轮美奂。他在醉酒之后,一时兴起,跳入河中捉月溺亡。
“朋友都这么劝我,贺监八十岁时尚且金龟换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用贺知章的典故,并化用自己的诗回应李瑄。
但他离不开酒了,对爱酒之人来说,喝酒喝死,亦是长醉。
李瑄笑了笑,令韦应物将好酒取上来。
宫廷玉液,闻之飘香。
这是李瑄与李白第一次饮酒。
浅尝辄止即可!
李瑄与李白起初一起交谈故事,诗文篇章。
李白那些走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多奇闻轶事。
又向李瑄说起和孟浩然、王昌龄、杜甫等大诗人的性格。
以前李白调侃王昌龄的相貌,调侃杜甫“借问别来太生瘦,总为从前作诗苦”。
现在孟浩然走了,他们都逐渐老了,相隔太远,不能相见。
李白没有像以前一样,现在只剩下缅怀。
“太白,你觉得我这个皇帝如何?”
一番忆古今后,李瑄笑问李白。
“过古代君王矣……”
李白只是简单地向李瑄回答。
在天宝年间,李白刚入兴庆宫的时候,李隆基问李白:“我朝与天后之朝何如?”
“天后朝政出多门,国由奸幸,任人之道,如小儿市瓜,不择香味,惟拣肥大者。我朝任人如淘沙取金,剖石采玉,皆得其精粹。”
李白以此回答李隆基。
而李隆基笑道:“学士过多粉饰。”
李白年轻的时候,为求官职,说了许多自己不想说的话,写了许多自己不想写的诗。
但面对李瑄,李白说的是真心话。
一句过古代君王,是对李瑄最高的评价。
自古以来,从未有过李瑄这样的君王。
《大唐月报》,李白期期都看,里面关于李瑄的文章、理念,古今未出现过。
或许侵犯贵族士大夫的利益,或许不符合自古的规矩、礼仪,但自始至终贯彻儒家的“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前没有人做到,现在李瑄做到了。
能看出,李瑄把“家天下”思想看得很轻。
他不是一味的打破陈规,而是用强有力的手腕,笼络军队,人心,然后重拳出击。
李瑄麾下的将领,多是行伍出身。
军队改革,用自己的体系,贯彻意志。
从而有当今的时局。
“天下复杂,多成不足。古代君王虽然有缺陷,但还是有许多长处的,我一直以为自己勤勤恳恳,一心为民,百姓就能永远富足。以为明正典刑,就能使官吏**遏制。此次南巡,却发生触目惊心的情况,人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
李瑄先知先觉,经过二十年风云,磨砺成一代帝王。
他比古代君王最强的一点是他能尽可能做到公平。
他能接受李姓无能,而被推倒的结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他希望“唐”,能成为后人真正交口称赞的一个“字”。
而非与其他封建王朝相提并论。
过在当代,功在千秋这句话,李瑄一直不推崇的。
这句话,洗刷多少残暴?
后人享受福泽,怎能让前人承受苦难吗?
所以李瑄在造福后人的同时,致力于当代百姓的发展。
哪怕知道解放工商,过快的发展,会催生百姓的欲望。
但只要世界上只有大唐强大,有朝一日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整合全球资源,建立以华夏民族为体系的巨无霸。
那就是“唐”的胜利!
“我也听说淮阴郡之事,利欲熏心之徒,自古皆有。大树上有几只虫子,不足以撼动大树。天下人都知道至尊殚精竭力,以巡视南方震慑宵小。如这样下去,那些妖魔鬼怪,迟早会显形。”
李白缓缓地向李瑄说道。
他也看过《西游记》,觉得很有意思,也有期待感。
如今的《西游记》,许多隐喻就是国家中的**污吏,李瑄暗示他们是“魑魅魍魉”和“妖魔鬼怪”。
《西游记》之所以能流传这么广,最大的原因之一是李瑄所著。
现在《西游记》衍生一批狂热者,他们来到洛阳的净土寺和长安的弘福寺,这些唐玄葬呆过的寺庙。
有的甚至开始自己的“西游”,西出长安,到达西域。
天下郡县,最少出现上百个“花果山”和“五指山”。
各地官吏上书朝廷发现“水帘洞”。
这是文化带来的影响。
更多的落榜文人,开始尝试写小说为生,出现不同形式的小说。
有逻辑紧密的小说,令地方追捧。
“我也希望官吏们收紧欲望,为民做事。他们身兼百姓的意志,有令人尊敬的地方,还有优渥的俸禄。有什么不知足的目的?”
李瑄开口说道。
实际上,他已经决定源源不断地进行整肃风纪。
开始对御史台进行改革,扩大监察机构。
御史台的官吏太少,即便监察御史被李瑄扩大到三十个也远远不够。
李瑄回去后会设立三十个监察部。
即监察第一部,监察第二部,监察第三部……以此类推。
每一部的长吏为监察御史。
现在的监察御史经过两次更改,已经为正五品。
而监察部设六品到九品十三个官吏,并有流外官三十余名。
今后不仅仅是监察御史巡视地方,连监察御史下属官吏,都可以依照朝廷的命令对郡县进行巡视,并且代表“天子”。
另外,每一个省,设立巡查部。
代表巡抚进一步对地方进行巡查。
要让官吏对刑法产生畏惧,从而克己奉公。
不能只靠自觉。
“至尊曾说过,翰林院是出宰相的地方。可我却无法把握住。我时常想,一个人怎能靠诗文出名呢?还得靠执宰天下名留青史。”
讨论起时政,李白为此而感叹。
李白即便到老以后,也想着“拨乱反正,治理天下”。
历史上,也是在人生的末年,成为永王的幕僚,为永王写下“永王东巡歌”,并表达自己的踌躇满志。
就像是历史上杜甫所著的“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这是这个时代所有诗人的心声。
诗仙也是人,像古人一样的远大抱负,一直存在。
曾几何时,李白也想过李瑄登基后,重用了高适、岑参、王维、王昌龄、杜甫,为了不用他呢?
直到“智慧宫”出现,李白才知道,治理天下的才干,不过是他的一厢情愿。
李瑄之所以是李瑄。
是因为李瑄从来不会直接把一个人提拔到天上。
统帅军队的时候,李瑄对将领们论功劳提拔,一级一级。
杜甫、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官吏,都是一步步升上去的。
李瑄最信任的幕僚李泌,曾经为李瑄立那么大功劳,就因为一直是白身,李瑄没有直接提拔为相。
而是先任天策府行军司马,然后范阳太守,到现在兵部侍郎。
现在为入相做基础。
李白的目标是宰相,李瑄就算与李白关系再好,也不可能使他“一步登天”。
“太白已经名留青史了,如今的几位宰相,一个月连休息两天的时间都没有,又不敢饮酒,怕误公事。哪有太白这种逍遥自在,我猜后人一定会称你为诗仙……”
李瑄诙谐地说道。
李太白,可比宰相有名多了。后世李白可谓妇孺皆知。
而真正妇孺皆知的“相”,恐怕只有诸葛亮了。
事实上,李白还是错误的理解了“智慧宫”,以为智慧宫只是一个教导知识的地方,一个负责编著图书、翻译图书的地方。
要知道,智慧宫祭酒可是“从一品”的官职,是仅次于宰相的一品大员。
而真正的智慧宫,是李瑄让唐人“思想转型”,跳出循环,使华夏民族螺旋上去的场所。
谁是智慧宫第一任祭酒,只要将智慧宫治理好,绝对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李白“济世安民”的心太重,没有选择担任智慧宫祭酒。
“诗仙……诗仙……”
李瑄的话,让李白一扫惆怅。
往事不可追,就像现如今的美酒一样,今朝有酒今朝醉。
可能是琼浆玉液醉人,也可能是李白的酒量下降。
饮酒不到一个半时辰,李白已经微微有些醉意。
看李白醉酒高歌作诗,李瑄停止再饮,只是与李白静静谈话,说古论今。
李白最崇拜的人是谢安。
李白最崇拜的诗人是谢眺。
李白想如陶渊明一样田园隐居。
李白也向往道家无为。
李白有轻侠之风,有“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任侠之气。
在李白的梦中,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
他是太白星转世,醉酒在人间,是人间的谪仙人。
他复杂且多变,天真又认真……
日月齐出,星光灿烂,是李白的境界。
“至尊,草民为你献上剑舞……”
李白说着,拔剑为李瑄舞剑,想如年轻时一般。
浪迹一生,他的剑并没有像传言一样杀过人,也只是这样了。
彼时,夕阳西下,映照庭院。
“太白不可,身体为重……”
李瑄连忙起身制止李白。
这个时代,男子舞蹈是正常的礼仪,连李世民都会在宴会上起舞。
为李瑄献舞的将领也不在少数。
他也想看看“师从裴旻”的剑,但李白已经老了。
“我是李白啊。”
李白没有“遵旨”,我行我素,已经提剑在庭院中舞动起来。
在落日的余晖下,白发苍苍的李白站在庭院中,身形虽略显佝偻,但眼神中依旧闪烁着未泯的壮志。
他缓缓舞动长剑,剑刃在夕阳下泛着冷冽的光。
起势时,动作虽不如年轻时那般迅猛,但每一招都饱**岁月沉淀的沉稳与力量,仿佛在向天地诉说着他那未曾实现的抱负,剑风猎猎,似要冲破这暮年的束缚,与日月争夺光辉……
“剑,也仅此而已。”
李白收剑以后,看着宝剑,呐呐一言。
像曾经所追寻的,是自己辜负。
他不能看透历史,也只是在遗憾中,又有许多无奈。
一生坎坷,渴望在仕途上大展宏图,却未能顺遂心意。命运的波折并未磨平棱角,诗作愈发绚丽。
这一舞后,李白醉倒了。
他的夫人宗氏和儿子李伯禽将李白搀扶回庭院休息。
李瑄以为李白只是一醉,但第二天,李瑄在县衙时,传来李白重病的消息,在床上无法起来。
这让李瑄十分揪心,他还未洗漱,就跑到李白庭院中看望。
昨天还好好的,怎么一醉以后病重呢?
当年,王昌龄去看望孟浩然,孟浩然因为兴致,多饮几杯酒,吃了一些河鲜,旧病复发而亡。
李瑄不想再出现这种悲剧。
到达李白院子后,李瑄看到躺在床上的李白,脸上没一丝血色,嘴唇也发青。
李瑄连忙传随行的御医来检查李白的病情。
“启奏至尊,太白先生脉象虚浮,胸内有重症,似乎是肺痈!久未治疗,又肆意饮酒,只怕……只怕很难调理过来了。”
御医向李瑄回答道,微微摇头。
此御医名李鹤生,也在济生堂教课,他是当前最好的御医之一。
“李太白是朕的朋友,一定要全力拯救。”
李瑄面色一怔,但他没有为难李鹤生,只是重重地将李白托付给他。
药医不死病。像影视剧中因御医治不好病,推出去斩了之类,或着对御医暴怒的事情,不会在李瑄这里出现。
他重视友情,但也尊重医者。
太多在后世不致命的病,在这个时代都是绝症,所以才有济生堂出现。
“臣定竭尽全力!”
李鹤生拱手。
不用面对来自皇帝的压力,御医才可更冷静的治病救人。
经过针灸和医药调理,到第三天下午,李白才苏醒。
他从宗氏口中得知至尊每日来看望他后,非常感动。
他想喝酒,但宗氏再也不肯给李白酒。
李白全身不自在。
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不惧怕死亡。
但李白也有牵挂啊!
他的妻子怎么办?他才二十多岁的儿子李伯禽怎么办?
他又想起自己的女儿李平阳,他总是出游,未尽父爱,可女儿刚嫁人不久就去世了。
这是李白少有后悔的事情。
最终,李白吩咐李伯禽将最近两年在金陵整理的手稿准备好。
他要将自己的全部诗歌,赠给下次来看望他的李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