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是真的!”
“理论上完全可行!”
“当然,前提是,调节材料能够起到理想的作用。”
“从实验原理上来看,调节材料能够控制内部核反应的温度,或者说,反应强度。”
“只要实验中证实了调节材料的作用,即便温度没有把控在固定区间,研究也是可行的。”
“后续要做的只是不断进行实验,来研究调节材料的元素配比……”
会议上有听明白的学者和李老师认真解释着,语气上明显带着激动。
这个实验就是验证调节材料的作用。
调节材料可以起到促进生成强力环境,来促使核聚变继续进行下去的作用。
问题在于,调节材料是否会起到作用。
另外,起作用的原理是什么?或者说,所谓‘强力环境’是怎么促使核聚变反应强度增加的?
在会议结束之后,好几个学者都问向了张硕。
张硕到小办公室随意讲了几句,“按照我的理解,强力环境促进核聚变反应的机制,在于增大了反应内部粒子碰撞的几率。”
“比如,原来擦肩而过的粒子,会在强力环境下碰在一起。”
“强力环境还会让粒子变得活跃,并增加了反应后的速度,中子、单独的质子都是如此。”
他解释了几句,最后则强调说,“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
“实际上,这并不是确定的,我们只能根据实验结果和一些理论进行推断。”
“每个人都能有不同的理解,只要没有被否证,就不能说是错的。”
张硕所说的内容,确实都是自己的理解。
其中很多东西还需要验证,并不是确定的,就像是粒子标准模型,有很多领域上就只有理论解析,没有确定的说法。
比如,弦理论数学阐述的超对称问题。
这种问题也可以以其他方式进行解析,超对称问题大多采用弦理论数学,也只是因为其阐述的更全面,不更容易理解而已。
在微观上具体发生什么,只能根据实验结果去推断,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张硕强调自己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
其他人的反应则都是,“张硕院士太谦虚了!”
“他每次都这么说,结果每一次都是他对。”
佟智国乐呵呵的小声‘解析’,“张硕院士就是这样的,他不会百分百断定一些理论、反应内容,但他说的当金口玉言就好了。”
吕崚马上认同的点头。
宋保国也跟着道,“我也这么看。,反正我们就是做实验,听张硕院士的就对了。”
李老师对于理论之类不感兴趣,他更在意研究‘可能成功’。
“如果能研究成功就太好了!”他说的都有些激动。
新物理方向就是未来科技研究的主方向。
国内在新物理方向上已经掌握了四大技术,包括引力制造、黄金制造、离子炮以及新核能源技术。
后面三个本质上都是以原子核合力拆分反应为基础的技术,可以归在同一种技术类型上。
现在研究的是新技术,一种能够让核聚变可持续控制的超级能源技术。
若是能真正掌握下来,再加上新核能源技术,国内就会一跃成为能源科技霸主。
能源科技啊!
多么高大上的词汇!
现在国际最高端的能源技术就是核电站,能当做移动能源的就是航母的核动力反应堆。
后者国内也有相关技术,但在新物理的科技面前,继续研究的价值并不高。
现在所研究的技术,则是直接‘进化’到了核聚变动力,比核裂变能源效率更高,而且还没有任何的污染,价值就实在太高了。
宋保国则是道,“还有一点,如果研究能成功,也就代表可以实现核转电技术的运用。”
“核转电,省去了中间环境,能源转化率会非常高……”
他说起了核转电技术。
这项技术是张硕在核物理所托卡马克实验基地完成的。
研究成果发布以后,引起了国际物理界广泛关注。
但实际上,成果影响力并不大,多数讨论都是基础物理内容,后续讨论的声音变得也很少。
主要是因为核转电技术‘太高端’,让人觉得根本无法进行应用。
比如,他们发布的成果论文中,各个转电区间的温度,最高也没有超过5000万摄氏度。
5000万摄氏度远低于一亿摄氏度,核聚变反应根本无法自发维持下去,核转电技术又能有什么意义?
在实验基地说起核转电技术,其他人也都恍然大悟,包括吕崚在内,都明白了为什么张硕要把实验内部温度数字固定下来了。
只有固定的反应环境下,才能源源不断的输出电力。
李老师也明白过来,调节材料控制反应强度,固定反应强度发生核转电现象,再到对外源源不断的输出电力。
氢弹电池,一切技术原理都畅通了。
他思考的都有些迫不及待。
“只要调节材料能够起到效果,即便现在研究不出来,未来也能够研究出来。”
“技术上可以说已经没有障碍了。”
所有人都在讨论着实验原理。
张硕思考着‘强力环境影响核聚变反应’的问题,总是感到有些无奈。
他所做的解释真的就只是自己个人理解,却被其他人当做是真实的物理,甚至都没有人质疑。
这就是个人权重高、影响力大的坏处。
从自己口里说出去的东西,都会被其他人当做是圣旨,是固定的结果,是真实的物理。
想想,还不如不说。
如果说自己也不清楚,其他人就可以继续研究,从而出现好多不同的观点。
也许有些观点就是非常有创新性。
学术,就是要百花齐放。
“所以不确定的东西就不要说出来,说自己的理解也不行……”
张硕无奈的摇摇头。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实验研究,他的心思马上就转到了实验上。
其他人也一样。
之前都是讨论实验究竟是要干什么,而现在则变得非常的期待,他们对于参与如此重大的研究项目感到激动和兴奋。
佟智国就是这样。
在不了解实验的情况下,他还担心实验会有风险,现在则开始期待起来,也不再想什么朝九晚五的清闲生活。
实验很安全,前景迷人!
这会成为功勋啊!
唯一遗憾的是,实验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实验基地的位置太过偏僻,托卡马克装置拆解运送过来很不容易。
等装置全部运送过来,还需要组装和调试。
一等,就是一个多月。
在等待期间,张硕回了一趟苏东,后来又去首都参加了混乱力场实验,收获也是很丰厚的。
新一次实验拿到的数据增加了对于混乱力场转变的理解,增加了对于强力环境的理解。
在实验结束后,张硕还在《源点物理》上发布了一篇论文,论文的名字叫做《混乱力场和基础力的转变关联》。
论文主要是描述混乱力场到于基础力的转变。
“我们认为,转变过程会受到环境影响。”
“而当准备发生时,就已经是定向的,区别只是转变需要的时间,很多情况下都是瞬时的。”
“这种成立的转变并不是随机的,和环境存在直接关联,所以转变是可控的。”
论文的后半部分,还对于基础力关系进行了说明。
“四大力统一的交点是混乱力场,某种程序上,可以理解为混乱力场就是四大律的一致表现。”
“基础力的相互转化中,都是先转为混乱力场,再转为其他基础力……”
“这个过程是瞬时完成的……”
在研究论文上并没有引入弱力的说明。
但实际上,弱力的影响是很大的,只不过是研究非常的复杂。
弱力如何发生作用,如何对实验的进行干扰,机制上还没有能够破解,相应的二级任务,完成度还不到40%。
张硕对于弱力影响实验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大部分也只是数学解析和分析。
……
当实验基地一切都准备好,张硕早早的赶了过来。
基地的所有人都非常期待实验。
第一次实验进行的很低调。
李老师没来,也没有其他老师到来,就只是约定时间,然后直接进行实验。
实验的方式则是把调节材料和核聚变材料混合在一起,并放置在真空反应炉内部,再利用超高温射线进行加热,过程中不断监测数据。
实验原理很复杂,但能发现实践过程就很粗暴。
不需要托卡马克装置的磁场控制,主要设备就是真空反应炉还有一大堆的检测装置,检测相关装置显然和实验本身无关。
一切准备好,就可以开始实验了。
当实验即将开始的时候,张硕、佟智国,再包括薛柏坤、王强、吕崚等人,都远遁去了四十公里外的基地等待。
实验的现场负责人是宋保国。
实验确实适合核物理所团队接手,因为直接反应就是核聚变,区别只是反应原料中加入了调节材料而已。
这方面,宋保国团队才是专业的。
“实验能成功吗?”
在抵达40公里外的基地以后,佟智国等人也忍不住谈了起来,然后直接问向了张硕。
“我希望能成功,但是第一次失败也正常。”
张硕也有些期待,同时也做好了失败的准备,毕竟是第一次实验,设备控制在包括数据上会存在不确定性因素。
这是真话。
吕崚则是想到了另一个问题,他拧着眉头问道,“这么多人参与,是不是有技术泄密的风险?”
他值得是核物理所宋保国的团队。
虽然每个人都签署了保密协议,但宋保国团队的一些研究员,还是存在泄密的可能性。
他们只是实验人员而已。
张硕不在意的笑道,“不可能完全保密的。”
“任何技术只要有很多人参与,就肯定会有泄密的风险,关键是泄露的内容。”
“这个研究上,调节材料才是关键。”
“宋教授的团队只是负责实验,调节材料是绝对保密环境配比出来的。”
“其中每一项元素以及元素含量,控制的都非常精细,差上一点都会影响到结果,所以,只要把控住调节材料配比的关键,其他都不重要了。”
调节材料的控制也是技术应用的难点之一。
现在实验中并没有添加特定元素的环节,反应炉内部发生核聚变时,会稀少比例的调节材料元素,受到核聚变以及强力环境的影响,可能会裂解成其他元素。
虽然调节材料元素反应的比率非常低,但调节材料的作用是控制温度,长时间元素损耗下,还是会影响到温度控制问题。
要维持长时间的反应,就必须要阶段性的添加特定元素。
这方面还是要进行一定实验,才能确定添加的比例并研究添加元素材料的技术。
当然,以上并不影响到实验。
现在的实验重要的是确定调节材料是有作用的,而确定的方式,就是核聚变反应会在一定温度下长时间维持下去。
“只要能维持超过十秒钟,实验也成功了!”
佟智国说的很确定。
其他人也跟着点头,同时也一直在关注实验基地的消息。
当到了计划时间,确定实验正式开始后,有些人一直等待基地的消息,有些人忍不住激动,不想等及时消息,就干脆到外面逛上一圈,想着回来就能知道结果。
张硕就是这样做的,他和佟智国、薛柏坤等人一起到了基地外,闲散着溜溜腿、看看风景,后来发现有个小山坡,就干脆爬上去看看,就当是爬山了。
等过了一个多小时,几个人一起从山上走下来,才不急不慢的返回基地。
整个过程中,没有人谈实验问题,仿佛四十公里外的实验和他们无关。
到门口的时候,就听到房间里面传来吕崚的惊呼声,“基地那边发来消息说成功了!”
“1500万摄氏度以上,维持了17秒,后续反应衰减速度很慢,一直在维持……”
“现在是400万摄氏度,还能检测到及时热度。”
“如果是常规实验,到现在反应早就结束了,换句话说,调节材料的作用被验证……”
“我们——”
“——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