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二更,求推荐,求订阅!
马克-扎克伯格原本不想参与此事的,因为以他的性格实在不屑做这件事。求助之人换做任何一个其他人,就算是比尔-奥尔森、达斯汀-莫斯科维茨的请求,他也不想参与。事实上,就算求助之人是埃文-贝尔,马克-扎克伯格脑海里“离开、离开”的声音就没有间断过。
可是,就在这一瞬间,眼前这个笑容在阳光之中飞扬的画面,马克-扎克伯格对于埃文-贝尔的羡慕就又再次涌现了起来,他不羡慕埃文-贝尔的事业、学业,他羡慕的是埃文-贝尔的个性,这种敢作敢为、追求自由的个性,让马克-扎克伯格无比憧憬。
所以,鬼使神差的,马克-扎克伯格在埃文-贝尔的呼唤声中迈开了脚步,甚至就连他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是,看着埃文-贝尔两个人消失的背影,感受着身后不断传来的推力,马克-扎克伯格忽然就明白了:他是在想,如果自己也加入到这件事之中,也是打破了桎梏一回,那是不是意味着他也张扬了一会呢?
当身后的推力又更加凶狠一些时,马克-扎克伯格用尽全身力气往前一顶,顶住了记者们又一波的冲击之后。马克-扎克伯格看着三名记者又冲了过来,酝酿再一次的冲击。马克-扎克伯格的眼睛稍微眯起来了一些,这是他练习击剑之后留下的习惯,这可以帮助他观察对手的动作。当三名记者冲过来的身体就要接触到大门时,马克-扎克伯格猛然一松手,他不仅松手了,还主动将左侧的大门拉了开来。
三名记者因为巨大的冲击,直接就往前飞扑了出去,接受到了万有引力的召唤,三名记者恶狠狠地摔了一个狗吃屎。教学楼门口的学生们,看到记者如此狼狈的情形,都不由哈哈大笑起来。
马克-扎克伯格看了看外面狂笑不已的学生们,又看了看地面上哀嚎不已的三名记者,视线再次投向已经空无一人的走廊,眼底不由多了一抹满足。
有了马克-扎克伯格的帮助,埃文-贝尔和娜塔莉-波特曼顺利甩开了记者,很快就消失地无影无踪了。
不过,这些记者们又岂会罢休。虽然没有抓到确切的证据,但事实已经摆在眼前了。埃文-贝尔和娜塔莉-波特曼一起出现在宿舍门口:虽然名义上是朋友过来祝贺毕业的,但随后两个人又一起甩开了记者,手牵手的照片虽然模糊却能够分辨出主角,更不要说两个人守住教学楼大门,甩开记者的结局了。这一切似乎都在表明着:有内幕,有奸情。
将这个故事用精致的语言描绘之后,出现在“世界新闻报”上的新闻就变成了,“哈佛假日——埃文和娜塔莉的浪漫邂逅”。
1953年,一部“罗马假日”,让奥黛丽-赫本与格里高利-派克那段发生在罗马的浪漫爱情故事,迷倒了无数少女,至今也是一部经典的影片。而“世界新闻报”的如此新闻就再明显不过了,其描绘的就是埃文-贝尔和娜塔莉-波特曼的浪漫爱情故事了。
“世界新闻报”根据过去星星点点的线索,将埃文-贝尔和娜塔莉-波特曼从相遇开始,一直到现在编织成为一个堪比“罗马假日”的爱情小说:的确就是小说,已经超出新闻的范畴,成为让人叹为观止的杜撰小说了。
不同于上次埃文-贝尔和梅根-福克斯的绯闻,这一次故事的脉络都有照片为证,只是记者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在脉络之中填补上了内容。至于内容真实与否,不重要,因为有照片就足够让读者浮想联翩了。
接下来前后两周的时间,各大媒体都在炒作这个绯闻,特别是此时埃文-贝尔先拿下托尼奖、“九”的演出又接近尾声,任何发生在埃文-贝尔身上的新闻都炙手可热,被放大无数倍。所以,这次埃文-贝尔和娜塔莉-波特曼的绯闻成为了埃文-贝尔有史以来最轰轰烈烈的绯闻。
娜塔莉-波特曼结束了毕业典礼之后,进入“情归纽泽西”的剧组,整天被媒体包围,扰不胜扰,整个剧组干脆就直接开始闭关,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而身处百老汇的埃文-贝尔,因为有“九”的演出,根本就是避无可避,成为了媒体轰炸的目标。虽然埃文-贝尔在接受采访时,正式申明“我和娜塔莉的确是朋友”,但记者们又岂会罢休。诸如“你们是否在暗中交往”、“你们未来是否有发展可能”之类的提问,还是层出不穷。
结果,埃文-贝尔干脆利落地再次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媒体整天围绕在百老汇剧院门口,可惜埃文-贝尔都没有出现,但是这种热闹的景象,也意外地让百老汇大道保持了高度的曝光率,再加上托尼奖的话题,百老汇的上座率的的确确是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娜塔莉-波特曼看着“世界新闻报”的标题,虽然对于这篇文章的内容她根本一点兴趣都没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标题她很喜欢。哈佛假日,这会让娜塔莉-波特曼回想起当天的情形,记者错愕的表情、愤怒的追赶,埃文-贝尔嘴角的笑容、额头的汗水,哈佛大学灿烂的阳光、静谧的树荫……这的确是一个假日,挣脱以往束缚,体验完全不同经历的一个假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想到埃文-贝尔那一脸狡黠的表情,娜塔莉-波特曼就不由笑起来。虽然以前她就知道埃文-贝尔鬼点子层出不穷,但这是她第一次亲身体验这个过程,其中的刺激和欢乐,让她真正体验到了“青春”的含义。也许,偶尔有一次这样的假日,也是不错的。
而对于埃文-贝尔来说,虽然“世界新闻报”对于“哈佛假日”之中他的目的描述不太准确,他主要是回来办事情的,而遇到娜塔莉-波特曼只能说是意外。但埃文-贝尔这次过来剑桥镇,的确像是来度假一般。先是和娜塔莉-波特曼度过了一个特别的毕业典礼,而后又和两位教授进行了友好的会谈。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标题也算是名副其实了。
埃文-贝尔是先去拜访理查-温迪的。这位一手提拔了他,让他的设计突破重围,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新大楼设计图纸的老人,埃文-贝尔一直是心存感激的。
因为埃文-贝尔知道,建筑设计行业里,有才华的人无处不在,但真正能够闯出名号的却屈指可数,单单一个“机遇”一词,就可以葬送多少天才。上一辈子,埃文-贝尔关于建筑设计师的未来蓝图,就从来没有看到一丝曙光。所以,虽然设计图的优劣最终还是要依靠才华和能力来评判,但理查-温迪为埃文-贝尔提供了这次机会,才是开启“自由塔”未来的一个开端。
理查-温迪知道埃文-贝尔最大的劣势,就是没有建筑设计师事务所,虽然伴随着“自由塔”的中标,向埃文-贝尔发出橄榄枝的建筑设计师事务所绝对在少数,其中全美国最大的五间建筑设计师事务所,就有两家分别发出了邀请。但重点在于,埃文-贝尔还有其他的身份,而且还自己也有十一工作室。所以,埃文-贝尔根本没有签约建筑设计事务所的想法。于是,没有归属地的埃文-贝尔,自然就没有副手和助手的帮助。这对于“自由塔”未来的建设是有很大影响的。
最后还是理查-温迪帮忙解决了问题,他介绍了一个设计师团队,成为了埃文-贝尔的助手。目前,这个设计师团队已经开始和纽约市政府委派的工作人员开始接洽,着手准备九月份的奠基事宜。否则,埃文-贝尔现在哪还有时间忙其他事,只能专心地在“自由塔”搭建工程上了。
最终“自由塔”的设计定为,高度一千七百七十六英尺(约莫五百四十一米),象征着美国通过独立宣言的1776年——这个细节是埃文-贝尔与纽约市政府妥协的结果,埃文-贝尔原本拒绝这种象征性的符号,但迈克尔-布隆伯格还是说服了埃文-贝尔:这也是“自由塔”设计图纸之中唯一的大变动。其中,屋顶高位一千三百六十八英尺,象征原世界贸易中心北塔的高度,而观景台及最高的可使用楼层一千三百六十二英尺,象征原世界贸易中心南塔的屋顶。
一千七百七十六英尺,这个高度在世界范围来说不算是第一高度,但却是全美国的第一高度,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三高楼。
目前“自由塔”预估将在2007年的九月份竣工,2008年一月份开放,前后历时四年时间。不过,工程这种事本来就说不准,工期只是一个预估,计划赶不上变化。上一辈子的世界贸易中心重建工作比预估时间晚了三年。所以,虽然现在预计2007年能够竣工,但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尽管如此,“自由塔”能够在九一一两周年纪念日到来之前,正式开始奠基,这已经是一大进步了。
将爆发进行到底,加更稍后奉上,求推荐,求月票,求订阅!(未完待续。如果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