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丞相生生被儿子气乐了:“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你偶尔有些念头,郡主也瞧不上你?”
“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别人怕父亲,王瑾身为爱子,对自家父亲只有敬重并无畏惧。此时父子两个在书房里说话,王瑾说话就直接多了:“郑子熙对郡主颇为上心。如果郡主真要留在京城嫁人,也不会选我。”
“一个是姜氏郡主,一个是太后外戚,立场相同,结为姻亲正合适。”
王丞相哂然一笑:“你这么想,就太肤浅了。正因为他们都是太后的人,太后绝不会让他们做夫妻。而是会让他们另外联姻,如此,才是利益最大化的结亲。”
不得不说,王丞相才是最了解郑太后的人。
前世姜韶华和郑宸,就是被郑太后生生拆开,各自婚嫁。
当然,王丞相也绝不会想到,前世姜韶华嫁进了王家,做了他的儿媳。
现在的王丞相,只冷着脸再次嘱咐:“记住,以后离南阳郡主远一些。”
殊不知,少年的心,愈镇压愈灼热。
王瑾低声应下。
……
姜韶华进了书房,将王丞相的道歉文书拿过来,细细看了两遍。眉头舒展,十分愉悦。
陈瑾瑜低声笑道:“郡主这次可算是狠狠出了口恶气。”
“不过,以后得加倍提防。王丞相吃了这么大的亏,被落了颜面,日后定会伺机报复。”
姜韶华淡淡道:“他就是有这份心,也腾不出手了。”
陈瑾瑜听得一愣:“郡主这话是何意?”
陈瑾瑜虽然聪慧伶俐,到底年轻少了官场历练,对**对时局不够敏锐。
姜韶华耐心地张口指点:“平州一直在打仗,范大将军领兵到了平州境外,至今还没传捷报来。可见战事并不如何顺利。只这一桩,就足够朝廷焦头烂额。燕郡又闹蝗灾,或许还有报蝗灾的奏折在路上。皇上刚登基,安国公是兵部尚书只管军事,朝堂大事终归还是要王丞相他们去做。”
“接下来一年半载,朝廷定然混乱。王丞相自顾不暇,哪里能腾得出手来对付我。”
“最重要的是,南阳郡的人口会越来越多,粮食也越种越多,兵力也会越来越强。”
“有强大的实力,自然不惧任何人。”
自信来源于强大的实力。
陈瑾瑜心悦诚服:“还是郡主站得高看得远。臣受教了。”
然后,又低声笑道:“要送粮种去燕郡,冯长史接到郡主的号令,肯定又得发一通牢骚。”
冯文铭是陈卓的至交好友。陈瑾瑜自小在祖父身边长大,对冯文铭的性情脾气再熟悉不过。
姜韶华会心一笑:“有能耐有本事的人,整日用心当差做事,脾气大些也是难免。无妨,我相信陈长史,一定能安抚好冯长史。”
顿了顿又道:“陈舍人,你安排人将王丞相亲笔写的道歉文书送回南阳王府,让陈长史冯长史都亲眼看看。”
去年南阳王府的奏折被王丞相驳斥,陈长史冯长史都被气得不轻。今日这份道歉文书送回去,让两位长史也出出气。
陈瑾瑜欣然领命。
扣扣扣!
宋渊推门而入,神色凝重:“郡主,宫里派人来传口信,又有两位郡守上奏折,报了蝗灾。皇上召集重臣商议对策,请郡主立刻进宫。”
该来的,到底还是来了。
姜韶华笑容一敛,神色微凝:“我这就进宫。”
……
半个时辰后。
姜韶华快步进了昭和殿,拱手行礼:“臣见过皇上。”
太和帝神色沉重,正低声和身边的郑宸说话。
听到姜韶华的声音,太和帝迅疾抬头:“韶华堂妹,你来得正好。”随口吩咐郑宸:“你将两份奏折送给郡主看上一看。”
郑宸应一声,捧着两份奏折到姜韶华面前:“请郡主过目。”
姜韶华目光掠过郑宸的脸:“多谢。”
说着,伸手接过奏折。
众目睽睽之下,郑宸自不会做什么悄悄摸一摸郡主手指的小动作。不是他不想,而是他现在没这个资格。在姜韶华光芒毕露风头正盛的现在,他甚至没有和她比肩而立的资格。
姜韶华迅速看完奏折,沉声说道:“大梁记录过的蝗灾,最近的一次是在二十三年前。那一年,因蝗灾而饿死的百姓,多达十几万。”
“今年大梁遇到这等天灾,得迅速做出应对。不能再出现饿殍千里的惨状。”
太和帝对大梁这一段悲惨历史十分清楚,闻言叹道:“这些朕都知道。朕今日就要和众臣商定好赈济的措施,以最快的速度运送粮食前去赈济。”
“朕还打算派钦差去受蝗灾的三郡去安抚百姓。”
这也是惯常的应对手段了。
钦差代天子巡查,一来安抚百姓,二则震慑地方官员。以免天灾之外再有人祸。
“郑尚书到。”
“王丞相到。”
殿门外响起内侍尖细的声音,很快,朝堂重臣们便一一进殿。
朝堂应对天灾,都有先例。二十三年前的蝗灾时,王丞相做着吏部尚书。朝堂救灾的措施,自然有份参与。
王丞相沉声拱手:“启禀皇上,老臣以为,眼下其余诸事都缓一缓,全力赈灾抚民。”
蝗灾和旱灾又不同。干旱无雨,地里长不出粮食。百姓还能去寻些野菜野草裹腹。蝗灾却更令人绝望。蝗虫过境,寸草不生,这不是玩笑,而是令人绝望的事实。
一个处置不好,不但会死很多人,还会造成大面积的恐慌。
太和帝自少读史书,自然清楚其中的道理,沉重地点点头,宣布派三位钦差前去赈灾抚民一事。
对此事,王丞相和安国公都无异议。不过,两位重臣在钦差的人选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每个人各自举荐了三个人选。
其余众臣,纷纷各自出言。或支持王丞相,或站在安国公这一边。说起来,朝堂争斗和妇人们斗嘴吵架也差不了多少。
姜韶华冷眼旁观,并未出言。
太和帝清了清嗓子:“众卿肃静,朕心里也有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