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三国 第1762章 下沉

有个词,叫下沉市场。

斐潜现在做得事情呢,就算是下沉市场的一部分,或者说,一个开端。

在后世,有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掀开了殖民的新篇章,在一段时间之内,大量财富伴随着一艘艘的船只,运往西大牙和葡大牙。

没错,在大航海时代当中,最开始搞殖民掠夺的,是上下两个大牙。

可是因为上下两个大牙吃相太难看了,所以很快就遭到了当地的反抗,而大航海的后期结果,大家都知道,上下两个大牙**不落打飞了,最后是日不落笑到了最后。

原因或许很复杂,但是其中有一个因素很重要,就是日不落比起两大牙来说,显得更温和一些。至少,吃相比两大牙在表面上好一点,多少懂的漏些汤水出来,不至于要连吃饭的家伙都要连锅端。

掠夺固然会带来“快钱”,但是想要长久,还是要“双赢”。

下沉市场不仅仅是“下沉”,还需要有“市场”。

傲慢,则是原罪。

帝国到了最后,往往都会进入傲慢期,但是一旦进入了傲慢期,基本上就离分崩衰败不远了。在历史上这样死在傲慢之下的帝国多了去了,举不胜举。

斐潜想要破除这样的傲慢,就必须让更多的人知道世界究竟是怎样的,而想要让让人睁开眼,就必须让知识的面传播得更开一些,就像是之前和郑玄的争论一样,让茶树种遍大河南北。

这就是下沉市场。不仅下沉,还培养市场。

当然,有些土壤适宜茶树种植,有些地方茶树活不了。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很显然的是,只要广泛的种植下去,自然就有更多的茶树出来,就像是后世不仅有普洱这样的全发酵茶,还有半发酵的铁观音,还有没有发酵的龙井等等……

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哪一款,不是很好么?难道要将天下的茶全数都压成茶砖茶饼,才能算是茶?抑或是连茶都不要了,只要酒?

曹操当年也是要下沉市场的。比如曹操也宣称唯才是举,完全摒弃了当时上层人士包裹在自己表面上的包装,打破了原有划分市场的界限,只不过很可惜的是,曹操只做了下沉的动作,并没有去培养市场,所以最终只是沉了那么一小会儿,就又浮了起来。x33

笼罩在长安上空的寒意,丝毫没有阻挡人们议论这一次青龙寺大论赠书摇号的热情,甚至有一些人来晚了,没能领到号牌,便找人购买……

冬天,基本上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士族子弟,都比较清闲了下来,有热闹可以凑,自然好过在家中看枯叶数蚂蚁,于是乎,汇集青龙寺的,现在不光是士族子弟,还有很多的就近普通民众。

不过这些普通民众大多数也不是空着手来的,比如会带着些自己编制的竹篓啊,带着自家蒸制的炊饼啊等等,然后在青龙寺外围自然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集市。

太兴二年,十一月十一。

一个值得后世很多人剁手的好日子。

西汉之时,长安就是华夏最大的城市,军民近三十万,虽然比起后世来说,这个数字毫不起眼,但是要知道那个时候是在公元前。

王莽之后,长安就一直没有能够恢复鼎盛,再加上董卓李郭,长安一度萧瑟破败,直至斐潜重新在关中恢复秩序。

此时此刻,虽然不能说长安城已经更胜往昔,但是民舍万家倒也不算是虚词,沿着泾水渭水,绵延出去好几里,而且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长安城中人口越来越多,取代往日的雒阳成为汉代第一大城市,似乎也就是不远的将来。

当然,任何一个大城市的发展最终,都将成为一个畸形的怪物。很简单,因为众多的人口必然有大量的生活物资需求,而这些需求并非在这个城市附近就能完全自给自足的,必须要有大量的商人往来运输,才有办法保证大城市越来越高的生活需求。

如今关中地区,比起华夏其他地域来说,自然是稳定了许多,物质条件也更好一些,而青龙寺大论,无疑就是补上了精神需求的这一块木板,吸引了更多的关注流量。

青龙寺左近,徐晃早早就让兵卒沿着街道执勤,维护秩序,再加上不时有巡检来回巡视,看见哪里闹腾大了,便立刻上前呵斥训止。路人也是知道厉害,所以纵然有些争执什么的,也不敢将这些兵卒巡检不当一回事。

汉代的女眷基本上是没有像后世封建王朝一样严谨抛头露面的,可是士族子弟毕竟还是觉得自己多少高人一等,和那些普通百姓在人群当中挤来挤去的不像个样子,于是乎大多数有些身份的女眷,要么坐在华盖车上,要么早早的围了一块高地,然后铺上些皮裘坐垫,捂着铜暖手,大大方方的看着人群,时不时的还传出类似银铃一般的欢笑,摇曳着就像是冬日里面逆季盛开的鲜花。

之所以多了这么多的女眷,是因为今天有大汉第一女博士要前来宣讲!

不过么,在大汉第一女博士登台宣讲之前,也还有另外一件有看头的事情,就是骠骑将军要公开表彰教化使……

青龙寺正殿广场甬道上,张湜居于队列之前,虽然说这些年风雨苦寒,也经历了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但是真站上了这一条甬道的时候,依旧免不了有些紧张和激动,长袖之下的双手微微有些颤抖。

在张湜身后,则是一整排的任期已满的教化使,穿戴着统一的青衫,头上只是带着纶巾。大部分人都因为风吹日晒显得有些沧桑,但是一个个腰杆却挺得笔直,精气神十足,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他们将会走上新的一个台阶,一个更高更大的台阶。

在青龙寺正殿前,还有殿前广场周边,都矗立着骠骑将军斐潜的近卫。

这些在铁血之中选拔起来的彪悍军汉,自然就带着一种沙场的肃杀之气,就算是站着不动,也像是随时准备厮杀一般,连带着周边的温度也似乎更冷了三分。旗幡金鼓,还有大汉皇帝御赐的全副三司仪仗,更显得威风凛凛,威武不凡。x33

今日主持教化使授勋表彰的,并非是骠骑将军斐潜。倒不是骠骑将军斐潜不重视这些教化使,而是毕竟如今位高权重,也要适度放权,总不能让人觉得骠骑将军之下连个可用的人都没有,只能被迫事事躬亲。

当然也不是小胖子黑凤雏。庞统现在负责周边警戒问题,眼珠子瞪得圆溜溜的,生怕哪里除了什么差池。

这一次虽然说有些冒险,但是在整个长安城经过了筛选和清剿之后,已经比之前安全系数提升了许多,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如果这一次盛典举办成功了,也就意味着青龙寺大论彻底恢复正常,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动作了……

主持仪式充当礼官的,是第一代的教化使,王凌王彦云。

王凌从最开始二百石的教化书佐,到六百石的蒲子县令,再到千石的太原主簿,可以说是教化使当中的杰出者,由他来主持自然使最恰当不过了。

王凌站在正殿台阶之下,昂首挺胸,头上一顶进贤冠,身穿锦袍,腰间悬挂着印绶,虽然说和周边的骠骑近卫相比,没有那么凶悍,但是多了几分的儒雅和气度。

看着甬道上列队等候的那些年轻教化使,王凌也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当年在羌人匈奴之处教授胡人儿童的时光……

“王主簿,吉时已至。”一旁关注着刻漏的小吏轻声提醒道。

王凌从回忆当中恢复过来,点了点头,然后上前走了两步,然后双手抓着袖子,高高举起舞动了一圈,宽大的袖子在空中像是孔雀展开了尾翼,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乐!起!”

“咚!咚咚!”

伴随着钟鼓楼上敲出来的节奏,大殿两侧的乐师纷纷奏响了乐曲,在鼓乐声中,朱红色的青龙寺大殿大门分左右打开,然后两列身穿明光铠的兵卒沿着大门两边鱼贯而出,站在了大殿台阶两侧。

随后,一顶大汉特有的三色华盖在大殿门口出现,而华盖之下,则是顶盔贯甲的大汉骠骑将军,斐潜。

倘若现在有什么美颜啊,高光啊,斐潜现在身上脸上绝对就是加持了十二级的柔滑效果,闪耀着一股金钱的,呃,财富的味道,嗯,反正差不多就这个意思吧……

精心打造的明光铠上,不仅仅是反射着让人不可直视的光华,甚至还有金丝银线勾勒出来的精美花纹,再加上川中特贡血红色为底,以五彩为修饰的锦缎披风,简直浑身上下贴满了金钱一样,充满了浓厚世俗的气味……

但是,这样的世俗装备,也正是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心中认可的,并且十分羡慕的,于是乎,在斐潜出现的哪一个瞬间,欢呼就绵延不绝,从最初的略显的凌乱,直至最后的整齐划一,声震四野:“大汉骠骑万胜!大汉万胜!骠骑万胜!”

斐潜脸上带着笑容,抬手示意,不过欢呼声犹自未消,过得了许久之后,渐渐的才止歇下来。

王凌站在台阶之下,在斐潜的示意之下,高声大喝道:“宣!登!”

随着王凌一声号令,站在甬道两侧的兵卒一齐将旌旗高举,以张湜为首的教化使顿时在纷飞的彩色旌旗尾翼之下缓缓前行,而在这些人身后,则是百姓又一次爆发出来的欢呼之声……

张湜跟在引领侍从身后,抬头挺胸而行,剧烈的心跳甚至让张湜都有些感觉自己脚下并非是青石板,而是软绵绵的毛毡毯子。

甬道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进了石牌坊便是一眼看见广场尽头之处的正殿。伴随着中正平和的乐声,张湜为首的一行教化使在广场之上按照预先演练好的位置,站定,然后在一旁引领侍从的示意下,向前趋了半步,齐齐拜倒,口称参见……x33

斐潜微笑着,摆了摆手。王凌会意,转过身来,对着身前的张湜等人,提气大呼道:“将军有令,诸位免礼!”

张湜等人起身。

张湜上前一步,双手向前为礼,带着一丝颤抖,高声而道:“吾等奉将军之令,教化胡人,历经三年风霜,一日不曾懈怠!尽心授业解惑,一日不曾停歇!履冰雪,饮寒风,寄安危,贯浩然,道宏愿,明愚昧。以蕃,以数,以懋,以庸,使胡民知敬畏,晓德义,通事理,民心欣戴。三秋期满,今返缴令!出塞五十有五,亡病者七,兽噬者五,兵害者四,余者皆于此!”

斐潜点点头,往前一步,站在台阶之上,环视一周。

在广场边缘的那些人群当中,有年轻的,有年老的,有手持着书卷的读书人,有头顶着竹匾的小摊贩……

近处的人大体上都安静了,但是远处还有些喧嚣,似乎还有些年轻人的嬉笑声传了过来……

虽然有的人听不懂张湜所言,不知道张湜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但是接下来的斐潜的举动,却让所有人都明白了在这些教化使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击鼓!教化使,点卯!”

斐潜沉声喝道。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急促的短蹴鼓声落,广场四周的兵卒齐齐将手中的旗杆或是长枪在地上顿了三下,然后齐声大喝了一声,让在周边看热闹的民众吓了一跳,离得近的甚至被凌冽的杀气激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四周原本略有些喧嚣的声音渐渐的沉寂下来,斐潜只听到头顶的华盖在风中舒展着幡条的轻微噼啪声。

王凌展开了名册,高声点卯:

“张湜,张若水!”

“属下在!”

“陈岚,陈子清!”

“属下在!”

“……”

随着一个个点卯的进行,当点到了第一个故去的人名的时候,包括张湜在内所有人的应答,才让周边的百姓意识到了一些事情……

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整体应答,一十六次的替一个个故去的教化使点卯,周边百姓这才真的有些体会到,原来这些教化使竟然也如同战场之上的兵卒一样,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险和苦难,才开始有些体会感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看热闹上。

王凌合上了名册,转身拱手交于斐潜手中:“教化使五十五!人存者,立于此地!亡故者,魂至此处!请将军阅!”

斐潜点头,缓缓的接过名册……

“德,须有报!古人之甚重!功,须有赏!当国之所先!诸位受苦寒,任重责,尽心力,行教化,性资端雅,于昭大猷!功于社稷!”斐潜沉声喝道,“亡者,列英魂!选吉日,奉于平阳英魂祠中,享千古香火!存者,延其志!砥砺前行,养浩然气,行天地间!”

“诸位,且听封!”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