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如此关注,蓝玉的子嗣问题呢。
照理说,勋贵没有子嗣岂不是更好。
人死爵除,直接少了一个掣肘。
然而并非如此,勋贵的存在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掣肘皇权,但也是皇权最有力的武器。
朱元璋对军功集团,依然是以拉拢为主的。
徐达的女儿嫁给了朱棣,常遇春就更不用说了。
李善长的长子李祺,是临安公主的驸马。
傅有德的长子娶了寿春公主,他的女儿嫁给了朱棡的儿子朱济熺。
冯胜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周王朱橚,一个女儿嫁给了常茂。
梅思祖的侄子梅殷,是宁国公主的驸马。
蓝玉唯一的女儿,嫁给了蜀王朱椿。
诸王的正妃,基本都是勋贵之女。
勋贵之间也相互联姻——很多都是朱元璋主持的赐婚。
可以说,朱元璋通过联姻,将皇室与功勋集团牢牢的绑定在了一起。
既安抚了功勋集团,又确保了国家的稳固。
蓝玉没有儿子,这是个不稳定的因素.
在古人的观念里,没有儿子就没有未来。
任你家财万贯,两腿一伸都是人家的。
蓝玉也因此没少被人嘲笑。
你英勇善战,战功赫赫?
可你没儿子啊。
当一个人没有了未来,是很可怕的。
他做事情会更加的肆无忌惮。
蓝玉越来越骄纵,和没有儿子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朱元璋来说,没有儿子的蓝玉,是难以掌控的不稳定因素。
如果蓝玉有了儿子,以他对子嗣的重视程度,这个孩子将会是他最大的软肋。
到时候朱元璋就可以通过这个孩子,随意拿捏蓝玉。
而有了未来的蓝玉,也将更加有动力去拼搏。
为大明创造更大的价值。
所以,朱元璋是希望他能有子嗣的。
老朱的这种想法和布局,不可谓不实用。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朱标没了。
朱元璋所有的计划,所有的布局,都是围绕朱标来做的。
朱标的死,可以说彻底打乱了他所有的计划。
之前的种种布局,反而成了隐患。
朱允炆威望不足,压不住下面的人。
冯胜是周王的老丈人,蓝玉是朱椿的岳父,傅有德和朱棡是亲家……
很多藩王的岳父,都是军中大将。
一旦局势有变,想想都知道会是什么后果。
不让朱允炆当太孙,传位给儿子呢?
给谁?
朱樉?拉倒吧,老朱又没疯。
朱棡?他确实有才,可性格太傲不适合当皇帝。
虽然经过朱标劝说有所收敛,但骨子里的傲气,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改的。
朱棣?确实还不错,可朱樉和朱棡都不服他。
尤其是朱棡,估计秒秒钟就能造反。
别的儿子?
别闹了,除了他们仨,选谁这仨货都会造反。
只有选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其他人才不会说什么。
更何况,当时朱允炆表现的确实很优秀。
但朱允炆当太孙的坏处就是,之前通过联姻建立的关系网,就成了隐患。
怎么办?
只能一个个清理掉。
优先清理和藩王有联姻的大将。
反而是没有联姻关系,平时又比较低调的,保住了一命。
只是老朱又一次失算了。
他帮朱允炆创造了一个有利条件,可架不住这孙子不当人啊。
他用命告诉了世人,飞龙骑脸是怎么输的。
一番骚操作,将皇位送给了朱老四。
不过不管咋说吧,最后皇位还是他老朱家的。
就是可怜了那一帮子打天下的老臣。
但反过来说,其实朱元璋也是希望,能和大家善始善终的。
他也不愿意背上,‘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骂名。
这一点,从他特意安排的,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就可以看出。
然而,万事不由人。
朱标的死,不但打乱了他的计划,也彻底将他推向了深渊。
但这一世,嫡长孙朱雄英没死,马皇后也还活着。
朱标……额,虽然身体出了点‘小’问题,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好的。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可以放心大胆的布局。
不用再担心前世碰到的难题。
所以,他很希望蓝玉能有子嗣,对此事也非常上心。
几次叮嘱陈景恪,一定要想办法帮帮永昌侯。
“以蓝玉对子嗣的重视,若他真能生出儿子,必视伱为大恩人。”
陈景恪打趣的道:“他的大恩人应该是太孙才对,毕竟太孙可是用国运龙气,替他挡了天谴的。”
提起那一番操作,朱雄英也很是得意。
当时他并未多想,下意识就说出了那番话。
现在想想,确实是神来之笔。
看着得意洋洋的二人,朱元璋心中非常的欣慰。
才这么大,就能联手将蓝玉这样的悍将,耍的团团转,大明后继有人啊。
尤其是两人的关系,更是让他满意。
这不禁让他想起了徐达和常遇春。
徐达有帅才识进退,能明了自己的心意。
很多时候俩人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
这也是他最信任徐达的原因。
这种信任包含两方面,一是忠心,二是能力。
相信他不会背叛自己,更相信他出手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常遇春则是他最喜欢的部下。
胸怀大志,性情直爽,不改初心。
很多人功成名就之后,往往会变的比较惜身。
唯有常遇春,即便身居高位,依然每战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而且也同样不争不抢,很少惹事。
说起来,两人相识的过程也算是一件趣事。
常遇春带着老婆、小舅子蓝玉来投,朱元璋一看这货拖家带口,就觉得他造反的态度不端正。
造反是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买卖,你应该将老婆和小舅子安排好再来。
现在一看就知道,是为了混口饭吃才来的。
再加上之前常遇春是当土匪的,就更看不上了。
这种人,俺老朱不要。
常遇春也不是一般人,你不要都不行,我非跟着你不可。
就死乞白赖的跟在朱元璋后面。
老朱也是第一次碰到这种狗皮膏药。
撵又撵不走,说了也不听,杀了又怕乱了人心。
那是真无奈。
没多久朱元璋发动渡江战役,在攻打采石矶的时候,被守备森严的元军数次击退。
这时常遇春驾驶一艘小船冲入敌阵,以一己之力站稳脚跟,为后续大军登陆创造了条件。
老朱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顿时就知道自己看走眼了。
于是常遇春成功入伙。
而这一番误会,反而让两人的关系增进更快。
只是可惜,物是人非啊。
常遇春早早就病逝了。
徐达不想参与朝争,选择外出带兵。
本来李善长也算半个至交,也因为胡惟庸一事,变得离心离德。
现在咱也是……
哦,不对,咱还有皇后,所以咱不是孤家寡人。
想起自己媳妇,朱元璋心里就乐呵起来。
些许伤感,也瞬间消失。
再看看陈景恪和朱雄英,只希望你们能始终如一,善始善终。
不要学我们……
不过,确实有点想念天德了啊。
想到这里,他心中一动想起一件事情,连忙问道:
“景恪,军制改革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需要一位大将坐镇京师才行,你觉得将天德调回来如何?”
“军中将领都服他,且他本人又通政务,知道该怎么配合朝廷改革。”
陈景恪心道,您老人家都这么说了,我还能说啥。
更何况,这么大的事情,您有必要问我一个小小的,太孙伴读的意见吗。
不过朱元璋考虑的也确实有道理,虽然理论上军方更喜欢军功爵制,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这么大的事情,还是稳妥着来比较好。
徐达作为军方第一人,有他坐镇,可确保不会出问题。
“陛下英明,臣也以为有魏国公在,可保万无一失。”
“就是不知道,北平那边的情况如何,他能不能脱开身。”
见他也支持,朱元璋非常的高兴,说道:
“老四都跟着天德学习几年了,就是头猪,也该学会自己觅食了。”
“咱这就下旨,让天德尽快回京。”
陈景恪和朱雄英面面相觑,老朱不对劲儿啊。
这么说自己儿子的吗?
这时,朱元璋又说道:“景恪,让你猜对了,洛阳乡下的那些士绅宗族,对我们安置军户之举很是抵触。”
“这才几天,私下就已经发生了好几次摩擦。”
陈景恪叹道:“从唐朝开始,朝廷的势力就很难深入县以下区域了。”
“宋朝与其说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如说是皇权和地方宗族共治天下。”
“如果不是经历了元末乱世,士绅宗族的势力会比现在更大。”
朱元璋眉头紧皱,他很不喜欢这种局面,但又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朱雄英却发现了这话里的玄机,就问道:
“为何是从唐朝开始的?唐朝之前朝廷能管理到县以下吗?”
朱元璋愣了一下,是啊,为何会分成两段?莫非唐朝之前不一样?
陈景恪颔首道:“准确来说,是从贞观时期,朝廷开始收缩在县以下的权力。”
“等到唐中晚期,朝廷对县以下的治理已经接近丧失。”
“到了宋朝建立,朝廷的势力彻底退缩至县一级。”
“县之下,成了士绅宗族的天下。”
“虽说王安石采用了保甲法等制度,但也已经无力扭转大局。”
朱元璋见他真的有研究,连忙问道:
“来,给咱仔细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唐太宗也是一代明君,为何要做出如此不理智之事?”
朱雄英心道,熟悉的环节来了,陈老师课堂开课了。
陈景恪先是思考了一会儿,梳理整条知识线,然后才开口说道:
“咱们先说说唐朝之前,朝廷是如何管理县以下百姓的。”
“其实很简单,朝廷在乡、亭一级设立了衙门,由中央任命官员担任。”
“乡啬夫,就相当于是一乡之长。十里为亭,设一亭长。”
“权力来自于谁,就听谁的话。”
“不论是乡啬夫还是亭长,皆有朝廷任命,拿的是朝廷俸禄,升迁也由朝廷决定。”
“所以他们自然是听从朝廷命令的。”
“他们的存在,可以有效的分宗族之权。”
当然,还有配套措施。
就以秦汉魏晋为例,乡村干部多的令人瞠目结舌。
乡里的官吏包括乡啬夫、乡佐、乡三老、乡干、乡司、游徼、里正、里胥、里尉、里魁、里治中、里父老、里祭酒、里祭尊、里长史、社长、亭长、鼓史等。
还有邻长、伍长这种村小组一级的干部。
朱雄英听的咋舌不已,这官吏也太多了吧。
朱元璋也听的头皮发麻:“竟然要养活如此多的官吏,百姓的日子有多苦,可想而知。”
陈景恪顺着他的话说道:“唐太宗的想法一如陛下,他也认为如此多的官吏太过臃肿,就下令裁员。”
“但可惜的是,他裁错了对象。”
“像是里魁、里治中、里父老、里祭酒、里祭尊等,确实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但乡啬夫替朝廷掌管一乡的政务,游徼和里尉负责乡的治安和防盗,是很有必要存在的。”
“而且他们也相当于是朝廷的手臂,替朝廷管理一方。”
“唐太宗把他们也一起裁掉了,只保留了里长等小吏。”
“可惜这些小吏并不是朝廷任命的,而是地方推举出来的。”
“士绅宗族会推举谁,可想而知。”
“所以,从那时开始,朝廷就逐渐失去了对县以下的掌控。”
朱元璋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似乎得到了什么启发。
朱雄英则是满脸遗憾的道:“没想到,英明如唐太宗,也会犯下这样的错误。”
陈景恪摇摇头道:“也不能全怪他,当时管理人口的方法很细致。”
“就算他裁撤了这么多官吏,在大唐前百年,都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大唐朝廷依然能有效管控乡村,真正出现问题,还要等到唐朝中晚期。”
朱雄英惊讶的道:“为何?难道他有别的方法,打击士绅和宗族?”
朱元璋也重新倾听起来,如果真有这样的方法就好了。
陈景恪回道:“在宋朝之前,朝廷是严禁百姓以血缘、姓氏为纽带,大规模居住在一起的。”
“只有世家贵族,才能大规模聚居。”
“其目的,就是防止产生宗族势力,削弱朝廷的统治。”
“在这一点上,不论是朝廷还是世家贵族,利益是一致的。”
“他们会人为调整百姓的分布,把人口多的家庭,打散安置在不同的村落。”
“一个村落百十户人家,往往会有十几二十个不同的姓氏组成。”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就无法形成宗族势力。”
“只是可惜,唐朝中晚期国家动荡,已经无力在执行这样的政策。”
“百姓开始以血缘、姓氏为单位,聚居在一起,慢慢形成了宗族势力。”
朱雄英恍然大悟,接着又疑惑的问道:
“那士绅呢?他们在哪里?”
《从精神病开始的漫威之旅》
作者:多若
书名就是简介,漫威宇宙爱好者不可错过。
嗯,作者是专注漫威同人的作者,水平有保障。
另:据作者自己说,这是他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