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罗隐长相丑陋,他曾在自己的诗里说未能惭面黑,只是恨头方。
脸黑也就算了,头居然是方的,这长相的确够奇形怪状。
罗隐虽然长得丑,但才华出众,他的诗语言清丽唯美。
唐朝诗人格外推崇牡丹花,从武则天开始,再到刘禹锡、徐凝以及后来的鱼玄机,都有吟咏,各有所长。
罗隐年轻时也写过一首七律《牡丹花》,诗中最有名的一句是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诗广为流传,成为了千古佳句。
“罗隐,本名横,字昭谏。”
“唐文宗太和七年生于浙江新城,祖父罗知微曾官至福州福唐县令。”
“父亲罗修古曾应开元礼试,担任过秋浦县尉,罗隐少年即有过人的文学才华。”
“他与另外两个同族才子被合称为三罗,即罗隐、罗虬、罗邺。”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罗隐由江西南康进京赴举。”
“途经江陵时拜谒丞相白敏中、经随州时拜谒随州李刺史寻求荐引,均无所获。”
“次年初,罗隐应进士试,落第后北游同州、夏州等地。”
“咸通二年前后,游历至河中府时。”
“罗隐拜谒前丞相、河中节度使令狐绹,得其赏识,但引荐无果。”
“罗隐继续北行,至晋州、河北临漳等地。”
“唐懿宗咸通三年,罗隐困留长安,作诗《投所思》。”
“咸通五年,罗隐落第东归,经大梁时拜谒宣武节度使郑处诲。”
“作有《投宣武郑尚书二十韵》《辞宣武郑尚书启》,未获赏识。”
“咸通七年,罗隐在京应试仍落第,再次困居长安,寒饿相接。”
“此时,罗隐往返于科考已是第十个年头,仍是榜上无名。”
“罗隐在悲忿中立言,编辑自己所写的杂文为《谗书》五卷。”
“咸通九年,三十六岁的罗隐应进士试再次落第,东归。”
“本年秋,又因庞勋兵乱留滞苏州,未能进京赴第二年春试。”
“咸通十一年,因为本年停举,加之家境困窘。”
“罗隐不再去长安,其经新安、钟陵至长沙另谋出路。”
“在路过钟陵时,罗隐巧遇故人钟陵歌妓云英,云英颇感意外。”
苏轼: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这是罗隐诗里有名的佳句。
罗隐仕途之坎坷,被人戏称科考钉子户,史称十上不第。
但是科举之路走得如此艰难的也不止罗隐一个,诗圣杜甫也是一个。
归根究底,里面包含了运气和**还有自身的性格原因。
杜甫出身不低,不说家世显赫,但祖上也是世代为官。
而他又出生在盛唐,盛唐经济繁荣,诗歌文化也是空前的鼎盛。
但朝廷有口腹蜜剑奸相李林甫当道,他的第一次科举之路就被李林甫给一棍子打死。
第二次科举之路还是被李林甫把路给堵死,奸人当道这属**原因。
杜甫对朝廷的**很失望,用他诗朝廷如市井,衣冠多盗贼。
罗隐史称十上不第,罗隐一直科举参加了十次都没有考过。
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更多的是罗隐自身的原因。
古代选拔科举人才,不但要看才华还要观其长相。
罗隐很有才华,但是恃才傲物,常常口不择言。
动不动出言讽刺,讽刺朝廷,讽刺新贵。
无形之中给自己树立了很多敌人,让自己的科举之路越走越难。
再加上他长相不好,曾吓跑过仰慕他的宰相之女。
不过罗隐的诗写的确实不错,虽不能和大诗人相比,但诗坛仍有他的一席之地。
写景,写人,都是信手拈来,写景诗《杏花》即为一首。
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
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
此诗不难懂,几近白话,暖气指春天里的气流,寒气过,暖气来。
暖气一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
潜催二字,用字巧妙,有悄悄之意。
隆冬过,暖气生,春天的生机,绿草,树叶新。
花开都好像发生在一夜之间,悄悄绽放。
梅花已谢杏花新此处将时间和季节的过度,诗人巧妙的用梅花和杏花接替,自有新意。
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这两句略带伤感,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
人无百日红,富贵荣华都是过眼云烟,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罗隐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时,路过钟陵县。
认识过一位叫云英的乐妓,二人性情相投,互相赏识。
后来罗隐离开长安,再次聚首已是十年之后,故人重逢,罗隐感慨的写了此诗。
开篇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掌上身形容云英体态窈窕美妙,典出《飞燕外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为掌上舞。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后面两句偕是调侃,我没有成名,你没有嫁。
咱俩都是半斤八两,谁也别笑话谁,我们都不如别人。
罗隐久困科场,云英久困乐籍,两人一见面常常取笑对方。
十年之后,久别重逢。
故人相见,关心的问题依然,罗隐科举又与云英不期而遇。
见她仍未脱离乐籍,远离风尘,罗隐不胜感慨。
却没想到云英一见面却惊诧,于是罗隐写诗赠她。
“咸通十年冬,吏部员外郎于環出任湖南观察使。”
“因为于環曾为罗隐的进士考试广为延誉,窘迫中的罗隐于是写《投书湖南于常侍启》,请求于環奏授一官或推荐他参加吏部的书判拔萃考试。”
“至咸通十二年,罗隐任衡阳县主簿,因性格不容。”
“年末离职东归,在途中将湖南所作文书编为三卷《湖南应用集》。”
“咸通十三年,罗隐经江夏归乡,拜谒湖州刺史裴德符。”
“次年春,罗隐再到湖南谋职,但于環此时已被贬袁州刺史。”
“罗隐拜谒继任湖南观察使兼潭州刺史王凝,作《投湖南王大夫启》,求职不得。”
“而再东下至扬州,谒淮南节度使李蔚,求得入其幕府中为吏。”
“因恃才傲世,仅几月又弃职而去,流落于扬州街头。”
“乾符元年,罗隐为求职再西下江州、鄂州等地。”
“拜谒江州刺史陈辇,作《上江州陈员外》。”
“谒鄂州刺史韦蟾,其作有《上鄂州韦尚书》诗,求职均不得回复。”
“乾符二年,爆发黄巢农民起义,罗隐在无路可投的境况下,来到了池州,投奔其父。”
“乾符四年,经池州以等第之举,罗隐再次赴京师长安,以参加第二年的进士会试。”
“因未得荐举,罗隐再次落榜,于悲愤之下作《偶兴》诗。”
“自大中十三年初去长安应试,到乾符四年的二十年,在应试屡遭黜落后。”
“罗隐自言命薄地卑,无人援引,遂放弃从科举入仕途之路。”
“罗隐居池州梅根浦期间,得到池州刺史窦潏的照顾,池州因受黄巢之乱无屋宇城壁。”
辛弃疾:半生漂泊潦倒的罗隐,写过一首旷达的诗,后两句家喻户晓。
古代文人十年寒窗苦读,就为了有朝一日金榜题名,抵达梦想成真的辉煌时刻,但是有些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
唐代有个文人名叫罗横,从少年到中年,他不断地参加科举考试。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考了十多次,结果全盘皆输。
从此淡出江湖,改名为罗隐。
罗隐前半生漂泊潦倒,时运不佳,与仕途无缘,难展心中宏愿。
其实他富有才华,写了不少的诗文,不乏名篇佳作。
这份非凡的才情,使得他在民间还是蛮受欢迎的。
当朝宰相令狐绹的儿子考中进士,罗隐写了诗文以表示祝贺。
儿子考中进士本是值得高兴的人生大事,然而宰相却漫不经心,得到罗隐的诗文手迹却大为欣喜。
真有些匪夷所思,但是也足以证明罗隐的作品有很大的魅力。
有位才女对于罗隐的诗文相当喜欢,常常在她的父亲面前吟诵。
当有一天,有缘见识这位偶像时,结果出乎意料。
因为罗隐其貌不扬,甚至有些丑陋。
才女大失所望,从此绝口不念罗隐的诗。
对于罗隐有无妻室,很难搜集到相关的资料。
古代才子放浪形骸,流连于烟花枊巷,倒也见怪不怪了。
歌妓云英是罗隐的旧日相好,不知当时俩人是否有过海誓山盟。
光阴流逝,十年之后罗隐故地重游,再度邂逅云英,两人旧情复燃。
云英风姿犹在,红颜未逝,触动了罗隐的内心隐痛。
锺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这两句有着惺惺相惜的意思,也有着人生失意,辛酸无奈,五味杂陈之感。
末一句反问,问得好!难道真的是我们都不如别人吗?谁知道呢?
现实世态如此,哪是个人命运能左右得了?
身不逢时,事不由人,阴差阳错,种种兰因絮果。
罗隐写过一首咏物诗《蜂》,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它有着讽喻的意味。
既赞美了那些终日勤劳,不畏艰难,造福于民的人,又讽刺了那些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不劳而获的人。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辗转江湖数十载,看透世态人情,也尝遍酸甜苦辣,他的作品有着现实主义的意义。
他敢于以诗笔抗争社会的黑暗,反映民生疾苦,抒写个人的坎坷际遇。
他的诗风流丽,笔力恣意,感情沉郁苍凉,言浅意深。
虽不算十分完美,然而终是晩唐一代名家风范。
罗隐写过一首旷达的诗,后两句家喻户晓。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人生得意须尽欢,不妨高歌一曲,人生失意也就罢了,无需过多在意。
愁也好,恨也好,都要乐悠悠。
今天有酒,就尽情地喝,不妨酩酊大醉。
明日忧愁来了,就等到明天再去愁。
它本身就已经是意思浅白,没有任何典故。
但是意味深长,余韵悠悠,值得活学活用。
“窦潏特为之建筑了园林房舍以安居,池州百姓在生计上也对罗隐予以帮助。”
“罗隐在隐居池州约六七年时间里,写了大量贵池一带风光及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歌。”
“中和三年,罗隐离开池州,游郑州等地。”
“次年,投镇海节度使周宝,在镇江周宝幕中达两年之久。”
“同年,罗隐在润州期间,与僧处默交游,送王蕴任苏州刺史。”
“光启三年,五十五岁的罗隐辗转返归家乡杭州,投奔时任杭州刺使的钱缪,受到器重。”
“钱缪初任其为钱塘县令,拜著作佐郎。”
“唐昭宗龙纪元年,昭宗改御名曰晔,罗隐作贺表,当时京师称为第一。”
“景福二年钱缪被任为镇海节度使,罗隐代钱缪草谢表,被授为镇海军掌书记。”
“乾宁四年,代武肃王钱缪草谢赐铁券表。”
“此后十年间,又相继授罗隐观察判官、司勋郎中、镇海节度判官等职。”
“梁太祖朱温篡唐后,罗隐慕道之意愈深,朱温以右谏议大夫召罗隐入朝。”
“但他却累征不至,且力劝钱谬讨伐朱温,钱谬不允。”
“后梁开平二年,钱缪被封为吴王,钱缪表荐罗隐为给事中,此年前后罗隐与罗衮唱和。”
“罗隐入钱缪幕府二十余年,宾主遇合,凡邦土之大事记、钱缪的文告、奏表多出于罗隐之手,其才华得以施展。”
“梁太祖开平三年,罗隐寝疾,五月,迁授盐铁发运使。”
“十二月,罗隐逝世,享年七十七岁,归灵杭州钱塘县定山乡居山里。”
“葬于徐村之穴,镇海军节度推官、金部郎中沈崧撰墓志。”
文天祥:晚唐时政坛黑暗**,国家如大厦将倾,内有宦官之忧、外有藩镇割据。
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权贵视百姓如草芥,肆意鱼肉。
诸多乱象,令人无奈叹息。
黄巢起义爆发,唐昭宗逃难,随驾的伎艺人只有一个耍猴的。
这猴子驯养得很好,居然能跟皇帝随朝站班。
唐昭宗很高兴,便赏赐耍猴的五品官职,身穿红袍,就是赐朱绂,并给予称号叫孙供奉。
孙不是这个人的姓,而是猢狲的狲字谐音,意谓以驯猴供奉御用的官。
罗隐有感此事而创作了这首《感弄猴人赐朱绂》。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
十二三年我困于考场历尽艰辛,多少良辰美景也只能不去问闻。
还不如去购买一只小猴子耍弄,逗得君王开心一笑就绯袍加身。
罗隐这首诗,用作者自己和孙供奉的不同遭遇作鲜明对比。
以自我讽嘲的方式发感慨,泄愤懑,揭露抨击皇帝的昏庸荒诞。
首句十二三年就试期,诗人慨叹自己十多年寒窗苦读的艰辛。
次句五湖烟月奈相违,诗人回忆自己离乡的孤苦。
这两句都是为后两句作的铺垫,十二三年不是确指,是十多年的意思。
五湖一般是指洞庭、鄱阳、太湖、巢湖、洪泽五湖,这里是代指江南。
江南河流纵横,蒙蒙烟雾溶和着淡淡的月色,景色很美。
罗隐是余杭人,家乡就在江南。
他对自己过去一次次地离开家乡,着迷于考试,不禁感到十分悔恨。
三句诗人自嘲不如耍猴人,看似羡慕,实则是对君主的辛辣讽刺,其中蕴**诗人巨大的悲愤。
结句既痛刺唐昭宗的症结,也刺痛自己的心事。
昏君不可救药,国亡无可挽回,其中蕴**诗人对李唐江山每况愈下的隐忧。
官吏所穿的公服,根据品阶高低区分为不同颜色。
红颜色的公服,五品以上的官才能穿。
罗隐十年寒窗刻苦读书,却做不了官,耍猴人一日之内便可飞黄腾达,这是一个多么鲜明的对照。
这是首讽刺诗,罗隐不仅抒发了自己的愤慨,而且嘲讽了皇帝。
唐朝末年国家就要灭亡了,但唐昭宗不急于求人才,拯救国家。
仍然沉溺于游乐享受,赏玩猴戏,实在是一个糊涂昏庸的皇帝。
此诗看似自嘲,实则是发泄内心的愤懑,把自己的辛酸当作笑料,将皇帝的荒诞当作正经。
以放肆嘻笑的态度进行讽刺,抨击皇帝的的昏庸荒诞。
嬉笑怒骂间,写出晚唐整个时代的荒唐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