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328章 先秦:儒家创立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

说是有百家学派,但真正有影响力的并不多。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

随着最后一个学派阴阳家的结束,可谓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喜的自然是被苏晨提到的八大家,愁的则是那些没能借此机会扬名的学派。

“诸子百家有影响力的八大家就介绍到这里,现在主播回答孔圣人的问题。”

“儒家思想的发展,经历中华两千年历史的演化,走过了五个重要的的发展阶段。”

“先秦时期儒家的创立,汉代的独尊儒术,宋代的程朱理学,明代的阳明心学,以及清代走向低谷。”

浩浩华夏史,悠悠五千年。

王朝更替不断,唯儒家思想常在。

纵观儒学的历史发展,有低谷也有巅峰。

儒家思想曾经长期作为中华民族的正统思想,既是王朝的**指导思想,也是民间社会普遍奉行的思想。

过去,佛家和道家在官方和民间也有一定影响力,但终归没有像模像样地成为朝廷官方思想。

现如今常常说的文化自信,与儒家思想文化是分不开的。

“儒家发展的第一阶段,先秦时期儒家创立,儒家思想发端和初步形成体系。”

“儒家思想的积淀深厚,经历过漫长的变迁。”

“到春秋的孔子时代,算是已基本成为一种独立的学派,成为诸子百家的一员。”

“早在西周时,周公姬旦等**家就提出了有德者居之等思想,儒家思想开始发端。”

“周公等人认为,君主能握有天下,是来自上天的眷顾。”

“为了回报上天,君主必须以德治国,以德修身,善待祖宗,保护臣民。”

“德在位在,无德则会被上天抛去。”

“这个起步很高端,理论基础比较厚实,一开始就把个人命运与上天勾连在一起。”

“大约过了五百年,孔子和他的弟子继承了前人学说,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

“一开始并不十分系统,也谈不上很精细,但是框架和脉络已经形成。”

“孔子出身没落贵族,青年时步入鲁国政坛,并开办学校招收弟子。”

“在鲁国政坛沉浮多年的孔子不能为鲁国权贵所容,不得不出走,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在离开鲁国十四年,游历数個国家后,孔子仍不能获得机会施行自己的**理念。”

“孔子最终回到鲁国,在家乡编订六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

“孔子的影响极大,在古代被历代王朝以及知识分子尊崇为圣人。”

“在其死后的两千多年里,其形象被逐渐神圣化,成为儒家文化的象征,被尊为至圣先师。”

“其所编订的六经,也成为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经典。”

“孔子生平与学生们的对话被编成《论语》流传至今,其思想被后世奉为士大夫为人处世的准则。”

孔子:儒家能够历经两千年岁月,大大出乎我的预料。

儒家从创立一直到清朝的没落,如此漫长的岁月,他不禁感慨万千。

曾几何时,他的儒家学说并不受各诸侯国君主待见,认为儒家思想对争霸天下毫无用处。

可不曾想,儒家打败了道家、墨家等当世显学,一直想到了最后。

虽说最终还是走向了没落,但能够历经两千年风霜,他已经非常满足了。

儒家能有如此傲人的成就,最大的功臣就是大汉朝的董仲舒了。

要是没有董仲舒给汉武帝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就没有历朝历代帝王把儒家思想当做治国理政的根本。

如果他所料不错的话,儒家思想在大明王朝发展到了顶峰。

提出阳明心学的王阳明既然能够被世人称为圣人,那就足以说明王阳明的阳明心学把儒家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非常好奇,阳明心学究竟讲了什么内容,竟然能让王阳明与他并称为圣人。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这个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

“不过,四书五经并不像学术论文那样条理清晰,结构分明。”

“基本是语录体,鸡零狗碎地这一句那一句。”

“有时还会重复,有的还举例子讲故事。”

“好在,它们的中心思想是比较突出的。”

“说来说去,说的都是一件事。”

“如何正心?如何处事?如何成才?”

“围绕这三个中心,孔子和他的弟子总结出了最核心的内容——仁。”

“仁者爱人,爱自己也爱他人。”

“这样才能成功,才能走得更远。”

“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忠,一个是恕。”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个人想要成才成功,就要理解别人、支持别人成才成功。”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实际上,这两句话看似好理解,但没有那么好把握。”

“孔子的弟子曾子对儒家思想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写的《大学》是儒家最经典的著作之一,对人的成才首次提出了系统的具体的路径。”

“一是三纲领,即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明德,修养德性。”

“亲民,与人和谐相处。”

“至善,做最好的自己。”

“二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学习实践。”

“致知,丰富自己的知识。”

“诚意,诚恳做人。”

“正心,端正心态。”

“修身,修养心性。”

“齐家,把家庭关系搞好。”

“治国,治理好自己的小诸侯国。”

“平天下,为天下太平做出贡献。”

“这个路径得到后世很多人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深远。”

“后世儒家思想的各种流派,都绕不开这个路径。”

曾子:老师把衣钵传给我,我没有辜负老师的期待,没有让儒家在我手里败落。

颜回一直侍老师如父亲,而老师对颜回也视如己出。

颜回悟性高,且为人谦卑,老师最初想让颜回做自己衣钵的传承人。

可惜颜回这个最合适的接班人死了,老师只得重新物色合适的接班人。

在老师的众多弟子中,论做学问,论办事能力,论教导弟子的本事,他都不是最强的。

但为了确保儒家的学说能原原本本地传承下去,老师毅然选择了他。

用老师的话说,他发之不足,守之有余,能把守好儒家这份传承。

事实证明,老师的眼光确实厉害,他这个接班人选对了。

他把从老师那里学来的学问,原原本本传授给了老师的孙子子思,而子思又把学问原原本本地传给了孟子。

这两人分别写出了儒家经典《大学》和《中庸》,足以说明他这个过渡接班人的称职。

“孟子是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自称学习孔子是他毕生的愿望,以孔子思想的继承人自居。”

“孟子所处的时代,在当时的思想意识领域里,主要是杨朱学派和墨家学派影响为最大。”

“杨朱学派主张为我,墨家学派主张兼爱,他们都反对儒家仁爱的原则。”

“当时攻击儒家学说最激烈的是墨家学派,所以孟子也就把墨家当作思想战线上斗争的主要对象。”

“孟子反对墨子的兼爱思想,使得儒墨之争成为这一时期思想战线上的主要内容之一。”

“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皆可为尧舜。”

“这就鲜明地涉及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了。”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谈到成才的具体方法。”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流传甚广,给后世很多启发。”

“在孟子看来,人的先天是善良的,也是完备的。”

“通过后天的努力,人人都能成才。”

“这里讲的尧舜,并非专指尧舜二帝,而是指成才成功。”

“在这个基础上,孟子主张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王也是人,性本善,应该按照善的标准去行仁政,造福千千万万的百姓。”

“荀子年轻时就崇拜孔子,一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和学习儒家经典,以及从事讲学和著述。”

“荀子曾经两度入齐,在此讲学为师,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

“他曾企图说服齐国实行儒家的仁义王道,选贤任能,重用儒者,后离齐去楚。”

“中年时他曾到秦国进行**考察,打破了儒者不入秦的惯例,并向秦昭王提出自己的建议。”

“荀子善于吸收和批评诸子百家的学说,提出了与孟子完全相对立的人之初性本恶思想。”

“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算是儒家学者对君主的一种恐吓。”

“早期的儒家思想多是劝说性的,并无很规范系统的教科书。”

“但是,有悟性有经验的学子往往都能发现。”

“孔孟的学说是健康的,展现的人格是健全的,提出的品行是端正的。”

“他们的这种思想没有通过文字完整论述,一般人的确难以理解通透。”

“此外,荀子主张礼法并用和制天命而用之,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和发展,与孔子、孟子一起被后世称为儒家三圣。”

荀子:我能和孔孟先贤并称为儒家三圣,可见我的思想主张得到了后世人的认可,这就够了。

想想他曾经遭受到儒家学子的冷嘲热讽,如今一切都释然了。

后世人为他正名,这是给他最大的认可,让他心中的怨气一扫而空。

由于他主张儒法并用,成了儒家学子眼中的异类,不受大家的待见。

他尽管心中有万般怨言,但依然选择坚持自己的主张不为所动。

哪怕那些儒生诋毁他,他也绝不可能妥协,放弃儒法并举的主张。

因为他坚信,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

他不像那些儒生只会高谈阔论,而是切切实实的去秦国实地考察。

在见识到秦国的强大之后,他切实感受到法的力量之强大不是其他学派可以比拟的。

可他也明白,光有法家思想还不行,还需要儒家的仁爱思想。

也正因如此,他把儒家和法家的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儒法并举的主张。

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王道,可以确保天下长治久安。

儒家学子不理解他,但后世的帝王理解他,这才有了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

所以虽说后世的朝代一直是孔孟之道,但真正代表两千年统治思想的却是他儒法并举的思想主张。

“公元前221年,中华瑰宝之儒家文化面临着重大的危机。”

“秦始皇建立了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集权帝国,但却要大力推行焚书坑儒。”

“秦始皇时期,李斯下令将医学、占卜、《诗》、《书》等书籍全部烧掉,而这些书在民间也不准私有。”

“有很多儒生不接受焚书这一举措,自发讨论,但还是被抓。”

“秦始皇更把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

“铸就了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儒家文化在此刻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秦始皇之所以要焚书坑儒,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维护社会的稳定。”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混战,长期割据。”

“这个特殊时期使各种文化思想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称之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自然是好处多多的,使儒家、法家、道家等各种思想出现,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根源。”

“但随着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各种思想的孤立性越来越强,各种争议和文化差异便逐渐出现了。”

“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立马就进行了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希望能逐渐减少这种差异。”

“但秦始皇很快发现,自己还是把问题想简单了。”

“因为所有的文字、语言、货币的差异,究其原因就是文化的不同,也就是思想的不同。”

“所以,如果不能解决思想差异,就很难从根本上实现统一。”

秦始皇:朕只焚过书,却从未坑杀过儒,肯定是儒生故意抹黑朕。

君主的风评如何,全赖于读书人。

所以君主即便再怎么暴虐,也不会轻易得罪这群读书人。

他本来凭借着丰功伟绩理应得到更高的评价,却因为焚书坑术士一事被儒生肆意抹黑。

焚书一事,起源于一场廷议。

在一次宴会上,有臣子对他一阵恭维,并称他推行的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是非常好的一个政策。

但是当场淳于越便指出了不推行分封制,以后皇室有难,将没有王族有力量保全皇室统治,国家权力将落入权臣手中。

同时指出了他各种不遵从古制,以后将不能长久。

他作为千古一帝,面对淳于越的指责,并没有驳斥,反而让大臣们讨论这个问题。

李斯指出了分封制最大的弊端便是几代之后,血缘关系变稀疏了,好不容易得到的统一又可能分崩离析。

至于淳于越所说的不遵从古制,以后将不能长久,无非是读书人对政局的妄议,当即建议他焚毁六国的书籍。

正是在这场廷议之后,他才开始焚书。

纵观这场廷议,其核心的问题便是如何统治老百姓的思想。

对于刚刚完成统一的秦国,如何管理六国,成为了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本就不是以文化见长的秦国,选择了最简单的处理方式。

那便是通过焚毁六国藏书,全国上下只保留一些秦国古籍以及一些医药占卜种树之书。

只能说初衷是利于秦国统治,但是方式却有失偏颇。

焚书坑儒是两个不同的事情及起因,坑儒则是源自一次妖言。

他建立大一统的帝国后,便非常渴望长生不老,为此找来了大量的术士炼制长生药。

现在他知道长生药这种东西都是骗人的,但当时有术士自知难以炼制出长生不老药,害怕被治罪。

于是联合了其他术士到处抹黑他,说什么不应当为他求仙药。

他知道这件事之后,龙颜大怒,当即下令抓捕造谣诽谤的术士。

是可忍孰不可忍,在花费了无数金银财宝之后,依旧没有得到长生药。

还被这些拿了自己钱财的术士诽谤,他岂能善罢甘休。

最后全城搜捕方士四百六十多人,并将他们全部坑杀于咸阳。

所以所谓的坑儒并不是坑杀儒家学子,而是坑杀那些欺骗自己的术士。

而且事实上,儒生在秦朝的地位并不低,而且还在很多领域得到重用。

明明是焚书坑术士,至于后来为何会变成焚书坑儒抹黑他。

大概是后世儒家学子对他焚书的怨念,同时也是为了博取同情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