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是大唐诗坛里为数不多的长寿诗人,寿长八十多岁。
唐代宗大历四年考取进士及了第,宋以后有书把他归为大历十才子。
李益的诗成就高,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边塞诗也很出名,有一首诗《江南曲》写的是深入人心。
“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猧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这个世上最扰乱人心,最无可奈何的事情当数感情。””
“不管是携手一生,还是天各一方,都总是令人难忘。”
“你见或者不见,都是你藏在心底的一道伤疤。”
“而这个世上最不可预测的事情,只有两件,一是茫茫无际的大海,一是变化多端的人心。”
“你看不透深邃的大海,你也看不清人心的尽头。””
“就像这首《春晓》的作者元稹,与初恋管儿突如其来的一场相遇,惊艳了青春的岁月,最终以相忘于江湖告终。”
“但元稹却在20年后仍然念念不忘管儿,写下多首诗怀念。”
“更是将这一段往事作为原型编写成《莺莺传》,哪怕世人都来批评和指责他。””
“骂他年少轻狂、追名逐利、薄情寡义负心汉也要记录下他们曾经相爱的一点一滴。”
“说到《莺莺传》,又让人想到中唐的另一部传奇《霍小玉传》,作者是诗人蒋防。””
“蒋防在这部中描写了霍小玉和李益的爱情纠葛,给世人演绎另一段痴情佳人薄幸郎的故事。”
“李益与霍小玉相恋,霍小玉原为霍王与一个婢女所生的女儿。”
“霍王去世后,霍小玉沦为歌妓,后来遇到李益,与李益相恋。”
“霍小玉知道自己的身份,日后很难成为李益的良配。”
“于是定下八年相恋之约,只期许八年相恋时光,随后便自愿削发为尼。”
“但李益却在登科后,在母亲的安排下很快另娶他人,把与霍小玉约定抛到脑后。”
“导致霍小玉在日复一日的思念和等待中,20岁的年纪就香消玉殒。”
“《霍小玉传》不过是蒋防用来诋毁李益、讨好上司以求升职的工具。”
“中唐以后,牛李党争相争的局面非常严重,把天下搅得风云四起,很多官员受其牵联甚至丧命黄泉。”
“比如李商隐就夹在两党相争的局面中一生郁闷不已。”
“当时的元稹、李绅同属于李党成员的骨干,而令狐楚、李益则是牛党成员的骨干。”
“而蒋防不仅受恩于元稹和李绅,还同时是白居易的好友,为了奉承元稹,打压敌垒,于是创作了《霍小玉传》。”
“实际上蒋防的这一举动,事后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大好处。”
“元稹、李绅被罢相后,蒋防被调离出京,年仅44岁就去世了。”
苏轼:李益出生于天宝五年,陇西狄道人,他的家乡陇西之地是战略要地。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
代宗广德二年,李益的家乡被吐蕃占领,举家迁往中原,居于洛阳,李益始终忘不了失去家乡的沉痛事实。
李益在中原地区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以读书仕进为唯一目标。
代宗永泰元年,唐王朝宣布开设两都贡举,李益在洛阳参加河南府试的考试,而后参加省试,落榜。
代宗大历四年,李益考中进士第,大历五年去长安参加制举,后又考中拔萃科。
大历六年,考中制科的讽谏主文科,授职河南府参军。
三年任期到后,担任华州郑县主簿,主要做协助主官掌管文书的工作。
任期结束,提拔他做渭南县尉,但李益并未赴任。
德宗建中元年,唐帝国已经显露出藩镇割据的端倪。
李益毅然进入朔方节度使崔宁的军队,以平生报国愤的满腔热情开始了他人生中近二十年的军旅生涯。
德宗建中二年,崔宁受宰相杨炎的排挤罢职归朝,李益也不得不东归。
建中四年,李益考中书判拔萃科,授职侍御史。
兴元元年,朝廷任命原山南东道行军司马樊泽兴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
李益应樊泽的邀请,去襄阳担任掌书记,这是他第二次从军。
唐兴元元年,幽州卢龙军度使朱滔任命李益为卢龙军观察支使,他未赴任。
大约兴元元年底或贞元元年,李益第三次从戎,跟随廊坊节度使唐朝臣的军队。
贞元二年七月,唐朝臣调为单于大都护、担任振武绥银节度使,由论惟明继任鄜坊节度使。
李益没有跟随唐朝臣同往振武,他作有《送柳判官赴振武》《送客归振武》等诗。
为他人送行,自己留在了论惟明的幕府,继续任掌书记一职。
在论惟明的幕府,李益结识了柳宗元的叔父柳缜。
贞元三年十一月,论惟明死在任职期间,李益结束了这次从军,返回洛阳家居。
贞元四年,应邠宁节度使张献甫的聘邀,在他的幕府做掌书记。
在邠宁期间,李益与著名诗人孟郊、李观、柳宗元等人都有过交游。
他创作于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有《上黄堆烽》《邠宁春日》《赴邠宁留别》等。
在这一年,任职左补阙的卢景亮请李益辑录他所作的从军诗以求观赏。
于是李益从自己以前的诗作当中辑录了五十首赠给了卢景亮,并写了一篇序言一《从军诗序》。
李益离开邠宁,结束他的第五次从军。
贞元十一年,李益和第一任卢氏夫人结婚。
婚后不久,李益第二次南下,于贞元十二年春客居扬州。
在这期间,结识了青年诗人刘禹锡,他们诗酒唱和,相交甚欢。
两次漫游生活扩大了李益诗歌的题材内容,创作出大量诗歌,其中比较著名的如《扬州送客》《汴河曲》等诗篇。
约在贞元十七年,李益从洛阳出发,向北行走。
他先到了河东,之后又去了河北,这一路走来,他创作了《石楼山见月》《北至太原》等诗歌。
后来他到了幽州,节度使刘济留他在幕府,并征辟他为从事,后又进为营田副使,这是李益生平第六次从军,也是最后一次。
刘济十分看重李益的才华,这使他倍加感激,加上多年来的漂泊流浪,他感愤地写下了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的诗句。
约在贞元十五年,李益离开了刘济幕府,结束了从建中元年以来近二十年的戎马军旅生活。
大约在唐宪宗元和元年,李益入朝任都官郎中。
元和三年,李益和杨於陵、韦贯之等人一同担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的考官,应试及第的牛僧孺、李宗闵等指切时弊,触犯了权贵。
宰相李吉甫借此排挤异已,杨於陵、韦贯之等人均遭贬谪,牛僧孺等人也被排斥。
李益尽管也主持正义,但由于他的态度没有杨、韦等人坚决,所以,并未遭受贬谪。
此时唐穆宗刚刚主政,却想效仿唐玄宗前往华清宫度假,李益、李绛等人均极力劝谏,穆宗不听,执意由复道前往华清宫。
事后,考功员外郎李渤提出李益谏幸华清宫,应特予迁升,穆宗并未听从。
唐文宗大和元年,李益担任礼部尚书,两年后辞官。
大和三年,李益在东都洛阳宜教里的私人宅第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可是李益长长久久活到了84岁,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这首《写情》,才是李益与霍小玉之间真实的情感记录。”
“李益被无端爽约,从军边塞多年的男儿热血被激发。”
“失去爱人让李益痛苦悲伤到绝望,但是既然你不重视这份感情,那我也不必挽留!”
“你是你,我是我,一刀两断,你我再无干系。”
“李益或许有负霍小玉的地方,但绝不是蒋防在《霍小玉传》中写的那么不堪。”
“李益有过长达20年的戍边生涯,是唐代出塞最久的诗人,也是唐朝诗人中难得的长寿之人,写过很多边塞诗歌。”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大多抒发将士们久戍边关、思念家乡的怨望之情,情调带点感伤。”
“但是分享一首李益难得的慷慨激昂之作,笔道有力,霸气侧漏。”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这首诗短短四句,每一句都含一个典故,引经据典,气势磅礴。”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伏波,是古代对将军的一种称号,不同将军的能力高低不同,所得称号也不同。”
“马援在一次南征中凯旋而归,此时他已经58岁,他的好朋友登门对他表示慰问和祝贺。”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定远,指的班超,班超被封为定远候,在西域定居31年之久,在老年时曾上书皇上,祈求回乡。”
“浩瀚海洋的深处,这里指位于大沙漠深处的敌人老窝。”
“只轮本意指任何一只车轮,这里指任何一个人。”
“薛仁贵西征突厥时,双方对垒之时,敌方派来几十名精英阵前挑战,薛仁贵连发三箭,**其中三人。”
“其余人员一见心惊胆战,不敢再战,继而请降。”
“于是军中流传开来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愿像东汉的将领马援一样,宁愿战死于边关,马革裹尸而葬,也没必要像班超那样一定要活着返回玉门关。”
“应当誓守边关,全力歼灭敌人,不放过任何一个胆敢来犯的敌人,并叫他们再也不敢来犯!”
“整首诗一连用三个名将的故事,讴歌了戍边将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雄浑有力,霸气威武,其中的爱国情怀让人心潮起伏,不愧为千古佳作。”
李清照:唐代传奇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霍小玉传》,讲述的是霍小玉与李益的爱情悲剧。
霍小玉母女原本是霍王府的婢女,霍王病逝后,她们母女二人被赶出霍王府。
为了生活,霍小玉沦落风尘。
霍小玉16岁那年,遇到了进京赶考的才子李益,二人一见如故,坠入爱河。
霍小玉知道自己身份低**,就和李益约定,他们要好好相处八年,度过彼此生命中最好的一段时光。
八年之后,李益才刚而立之年,不影响他再觅良人。
誓言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两年之后,李益中举被派往华县担任主簿。
他为了功名利禄,马上迎娶了豪门大户的女儿为妻。
此后,霍小玉郁郁寡欢,相思成疾,最终香消玉殒。
这个故事被当时的文人蒋防写成了,一直流传到今天。
看看李益的所作所为,他就是一个渣男,但这个渣男后来活到了80余岁,成为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
李益是甘肃人,少年时由于吐蕃入侵,他们一家搬到了郑州。
他科举高中后,很长一段时间在兵营中从事文职工作。
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了很多边塞诗,比如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就是他写的诗句。
李益这个人还是很有才华的,虽然人品不怎么样,但能力很强。
经过近20年在军营中的磨练,中年以后返回长安为官。
虽然有很多鄙视李益的人品,但对他的诗还能公允评价。
总体而言,就边塞诗这个题材而言,在中唐时期李益写得最好。
他有从军经历,了解战争的残酷也知道将士的英勇无畏。
当时,大唐与吐蕃之间战争不断,互有伤亡。
李益看到大唐的普通士兵的英雄气概十分感慨,在他的诗中大唐兵卒如有神助,所向披靡。
李益在边塞诗中不仅抒发壮志豪情,也敢于揭露朝廷的无能与戍边大将的**。
这一点是同时代诗人很少涉及的主题,说明李益这个人也不是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在中唐时期,李益的诗作十分受欢迎,以至于很多人都忘记了他年轻时犯的错。
李益写诗很重视通俗,他喜欢把口语融入诗中。
同时李益这个人略懂音律,他希望自己的诗能够唱出来,于是他在创作中特别注意音韵上的美感。
如果李益在年轻时没有辜负霍小玉的感情,那他又会怎样呢?
坦率讲,李益的行为不算十恶不赦,但是在现代人的眼中,他始终是一个薄情郎、负心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