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隽朝堂地方军旅三个地方都混过,运送辎重粮秣的确是辛苦差事,但杨胤并非庸才,不可能连这点事都做的错漏百出。
久而久之,难免怀疑起杨胤的用意,东征失利对他有何好处?
将皇帝困死在辽东,扶持新王继位?
那人选绝不是留守长安的赵王吴皓,况且还要解决一个大钉子——河间王吴岭,性情固执认死理,焉能容忍杨胤祸乱朝堂。
白隽心里留下一个模糊的猜测,不由得关注起辽东文武官员中杨胤一系的人马。他处在粮道末端,交通要道,进出辽东的人口多从此地路过。
自小就在高门贵族圈里混,人缘好交游广阔,狐朋狗友一大堆。稍微留心一些,就能获得无数消息。
然后某一日发现,杨硕借醉酒,已经两日未出门。
白隽请了一位相熟的好友,再度下帖子邀请杨硕饮酒。却被以“身体疲惫,无法再饮酒”的蹩脚理由推拒。
无需再让武艺高强的护卫夜入杨宅探访,白隽已然确定,杨硕逃了。
再看杨胤其他几个随军,散在辽东各处的亲兄弟堂兄弟、心腹手下,不约而同以各种理由不露面,醉酒、生病、受伤、出门打猎……
白隽笃定杨胤将有大动作,即刻密报前线的皇帝。
皇帝宣杨氏子弟前来御前效命,却无一人应诏。
密令左神武军追击杨氏兄弟,遥望已被围困二十余日摇摇欲坠的辽东城,暗恨不已。却无奈只能不动声色将边缘的军队往后撤。
左神武军乃是天子亲军,杨氏的子弟心腹未必能逃脱追捕。
结果追到涿郡附近,被一直找各种理由徘徊在后,不上前线的左屯卫阻击。
左屯卫攻左神武军,南衙军打北衙军,吴岭的人攻击皇帝的人……准确的说,是杨家的人攻打皇帝的人。
白隽都不敢想,吴岭知道这个消息会不会吐血。
左屯卫在南衙多年被压制,兵力不足两万,但到底比神武军强些。
最后杨家子弟,连带左屯卫的牛家心腹,带着三千精兵,一路向南逃亡。
两军相接,还是在涿郡这样的四方汇聚之地发生。
交战双方都不是籍籍无名之辈,要来历有来历,要资历有资历。
事情一下被摆在台面上,引爆整个辽东地区的舆论。
在黎阳事变之前,辽东方面就已经知道杨胤要反了。
他要是不造反,单纯搞个**,至于把兄弟心腹一块召走?
皇帝原先想悄然班师,还留有一丝侥幸,能在事发之前攻下辽东城。
可事已至此,徒留无用,只能下诏班师回朝,放弃唾手可得的辽东城。
杨胤镇守黎阳仓,把控粮道,原先时时紧缩粮食,导致辽东储粮不丰。
一旦发兵北上,封锁南下通路,大军只能活活饿死在辽东。
一时之间,仓促撤军,留下的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狠狠给高句丽送了一波温暖。
两三日后,黎阳事变的消息正式传到皇帝和重臣的案头。
皇帝早已命左右翊卫先行南下平叛,左屯卫的根底所有人都清楚,不影响南衙的忠诚。
同时悉派文武大臣奔赴各地镇守,抵御杨胤。
至于杨胤起兵的筏子,孙文宴失期谋反,在皇帝心中可信度极低。
不说孙文宴本人的想法,他旁边还有吴越带着两卫抽调的万余精兵做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