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重振大明 第492章 状元公遗志

对于八旗汉军异常重视,朱由检召集枢密大臣,专门召开会议。

郑士毅、牛金星等锦衣卫官员,也以枢密院情报部的名义,同样参加会议——

在立下功劳之后,郑士毅已经被任命为枢密同佥,是枢密大臣之一。

他把锦衣卫收集的消息诵读出来后,有见识的臣子,同样闻之变色,明白了皇帝为何就此事专门开会。

枢密同知、曾在辽南指挥战事的袁可立道:

“若是八旗招纳汉人进入,臣恐辽东沦陷民众,有一些会加入八旗。”

“这样建虏人丁匮乏的现状将极大弥补,朝廷以后复辽,也没有那么多响应的汉民。”

“以前被汉民夹道欢迎的情景,将会不复出现。”

杨嗣昌有些不赞同,怀疑道:

“辽东汉民由五百万降到一两百万,活着的多半和建虏有着深仇大恨。”

“就算不为了国家大义,他们也不会忘记自身的仇恨吧?”

“即使建虏招汉人入旗,又有多少人响应?”

这个观点同样得到一些人认同,袁可立却摇了摇头,感觉杨嗣昌还欠缺了历练。

在生死存亡面前,以前的仇恨算什么?

总有人忘记仇恨,接受建虏的招揽。

更何况,建虏残暴非常,他们强制从汉人中征兵,辽东的汉民难道还能反抗?

在朝廷军队多年不履辽土后,很多辽东汉民已丧失了抗争的心气。

只要建虏的政策持续十几年,新一代辽东汉人,会忘记以前的仇恨,把自己当成后金人。

杨嗣昌但凡上前线打过仗,都不会如此乐观。

朱由检同样如此,更赞同袁可立的观点。

东江镇和建虏仇深似海,都是活不下去的辽东汉民主动逃出来的。

但是历史上他们却在毛文龙被杀后,仍旧有一部份投靠了后金。

所以朱由检并不寄望于辽东汉民一直怀着仇恨,他希望给辽东汉民更多的活路,让他们从建虏治下逃出来。

面对袁可立和杨嗣昌的争论,朱由检聆听了群臣意见后,向一直没发言的朱燮元道:

“朱卿对此怎么看?”

朱燮元看了一下群臣,突然向皇帝道:

“陛下,臣以为应当尽快平辽。”

“若再迁延下去,建虏必成大患!”

毕懋康闻言哂笑,说道:

“谁不知道建虏是大患?”

“难道还需要朱尚书再提吗?”

朱燮元却是正色道:

“臣所说的大患,不再是奢安之乱那样的一地之患。”

“而是和大明针锋相对、甚至鼎足而立的大患。”

“昔年辽国占据燕云,和宋朝鼎足而立。”

“金国侵吞辽国后,又占据宋朝的半壁江山。”

“后金所占的辽东虽小,却已有这样的潜力。”

“若让它成功招募汉人,那就是大明的心腹大患。”

这一番话,让群臣豁然变色,很多人责怪朱燮元危言耸听。

但是朱由检却沉思起来,知道朱燮元所说一点不虚。

历史上,黄台吉很快用汉人组建了火炮军队,也就是所谓的乌真超哈。然后征服漠南,吞并了林丹汗等部。

在完成满汉蒙的联合后,黄台吉很快称帝,正式和大明鼎足而立。

这也是朱由检不愿议和的原因,后金有取代大明的野心和潜力。

现在,朱燮元能认识到这一点,他对此是十分认可的。

面对群臣的责难,朱由检维护他道:

“所谓料敌从宽,朱卿此言虽然有些夸大,却是不得不防。”

“今后大明要更重视建虏的实力,并且想办法削弱建虏,不让他们走到这一步。”

“袁卿,你是参谋部的负责人,无论什么情况,都要做好预案。”

“对于这种情况,有什么办法没有?”

杨嗣昌闻言黯然,知道今日自己的表现,在皇帝面前大大失了分。以至于皇帝没有询问他这个真正负责参谋部的人,而是询问袁可立。

袁可立却没什么感觉,回应皇帝的问题道:

“臣以为应该尽快让东江镇出兵,招揽辽东汉民。”

“能招揽多少暂且不说,至少要让汉民看到反抗希望,不至于无从选择,只能投靠建虏。”

“旅顺的海军也应出动,沿着海岸线把近海的汉民接过来。”

“如今各藩国都缺少人口,有足够的地方安置他们。”

这就是海外开藩政策,带来的方便之处了。

各个藩国现在都抢着要人,有多少人都来着不惧。

辽东的汉民接出来就能安置,不至于像以前对待东江镇那样,几乎是要他们自生自灭。

像是准备去攻略北海岛的韩王,就和朝廷派去支援他的孔有德等将领一起,请求皇帝多派一些兵马。甚至把主意打到了东江镇,想要和毛文龙争辽民。

这些人只要养好了,就是合格的兵源,每个藩国都欢迎这样的人。

所以朱由检当即颔首,下令道:

“命令海军提督俞咨皋出动,东江镇也限于五月前出兵。”

“这次的目的不是攻占辽南,而是解救汉民。”

“但是在辽南的声势也要闹大点,策应大凌河的筑堡。”

“还有林丹汗那边,也催促他们五月之前出兵,东西两面并进。”

这是己巳方案中,早就确定好的行动。

只是因为黄台吉八旗汉军的设想,目的稍微变了些。

如果说之前还有趁机收复一些土地的想法,现在就完全没有了。

目的就是抢人,把汉民从辽东救回来。

会议结束之后,朱由检还留下袁可立、郑士毅,以及海军部长闵梦得,让锦衣卫策划几次反正行动,由海军负责接应——

他要用辽东汉民的反正,打击黄台吉的八旗汉军设想。

让建虏内部反对八旗汉军的声音,更加响亮一些。

——

命令下达之后,很快就传到了天津和旅顺。

俞咨皋对此没有什么好说的,他早就做好了出兵的准备。

尤其是郑芝虎来往大凌河数次,都没有遇到什么阻拦后,海军上下是摩拳擦掌,同样想立下功绩。

再加上皇帝下的任务很简单,就是让他们在沿海行动接应辽东汉民。旅顺的海军第一舰队和海军陆战队很快出动,前往复州、盖州一带。

东江镇的毛文龙,对于出兵就不太乐意了,嘟嘟囔囔地向左右道:

“朝廷又在催着出兵了!”

“难道不知道我们在春耕,如何分得出人手来?”

东江领长史、已经因为出使**的功绩被提升为翰林院侍读的庄际昌闻言,正色道:

“毛帅如此,可是心有怨言?”

“朝廷命令的是五月前出兵,那时春耕已经结束,为何不能出兵?”

“难道毛帅只想拿到朝廷的好处,不想为朝廷效力?”

毛文龙就算心里这么想,也不敢表现出来。

他在庄际昌的责问下,哈哈笑着说道:

“状元公何必这么说?”

“本帅只是担心春耕有耽搁、将士太辛苦罢了。”

“而且若是把建虏引过来,好不容易种下的庄稼,那就可能被毁了。”

这番话让周围的将士想到了之前建虏攻破**、把他们逼到皮岛上的事情。

如今眼看东江领的土地变成自己的,他们真不想把建虏招惹过来。

面对这种情况,庄际昌看着东江镇的将士,大声道:

“朝廷有令:”

“凡是在对建虏作战中立功的,都能获得土地。”

“一个真鞑子的首级,至少分十亩地。”

“清川江以北地方广大,不止能分封一个东江领。”

“凡是在对建虏作战中立功的,都有可能成为领主封君。”

“解救回来的汉民,也能留一些作为你们的子民,给你们耕种土地。”

这让刚才还附和毛文龙的将士,顿时哑然无声——

毛文龙分给他们的土地再好,也比不会朝廷分配的领地啊!

一时间这些人的目光齐齐望向毛文龙,闪烁着期望的火焰。

显然,皇帝的封赏政策,已经把他们彻底说动。

这些东江镇的将领,已经打算去辽东杀鞑子抢汉民。

毛文龙面对这种情况,自然不能违逆众意。

他在盯着庄际昌看了一会儿后,向着渴盼的将士下令道:

“传我命令,四月二十五日集合。”

“整顿五日之后,渡江前往镇江。”

打算做个样子,去鸭绿江对岸转一遍。

反正镇江城他也熟悉,当年他之所以成名,就是取得镇江大捷。

所以东江镇的将士在听到毛文龙的命令后,都是摩拳擦掌,想要再取得一次镇江大捷。

不过庄际昌却深深看了毛文龙一眼,知道这个已经变得有些滑头的将领,没有那么老实。

如果说当年的毛文龙,率着一百多名勇士就敢去打镇江的话。现在的毛文龙就是拥有一万精兵,都不敢去攻打建虏的城池。

更何况朝廷的命令是让他去抢人,根本就没有攻打城池这一项。

已经对虚报战功非常熟练的毛文龙,很可能就是率兵走一遭,然后返回东江领。

身为长史,庄际昌觉得自己有责任规劝毛文龙。

不过在此之前,他需要安排好春耕,让东江镇将士放心出征。

不顾身体劳累,庄际昌通宵达旦地安排春耕。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灌溉良田,还组织各种合作队,帮助困难家庭。

最终在四月中旬的时候,完成了东江领的春耕工作。甚至为出征的兵马准备好了辎重,还组织起民兵,让他们保卫乡里……

这么多工作下来,庄际昌的身体也垮了。本想随军出征的他,倒在了东江镇出兵的前夕。

得知这个消息的东江军民,蜂拥前去看望。就连毛文龙也带着医师,让他们给庄际昌诊治——

他和朝廷派来的庄际昌有矛盾不假,但是一位状元给自己当长史,他心里还是暗自得意的。平时也是称为状元公,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这样一位人才,他如何想失去?

不过庄际昌此时已油尽灯枯,不是医师能够挽救的。

知道自己身体情况的庄际昌,紧紧拉着毛文龙的手,向前来看望的军民颤声道:

“大丈夫生逢盛世,得遇明主,奈何天不假年,不亦悲乎!”

“复辽!复辽!复辽!”

奋力大呼三声,就此溘然长逝。

东江军民见此,齐齐放声大哭。他们对这个尽心竭力的状元公,已经发自内心爱戴。

就连毛文龙也受到触动,久久没有把自己的手抽回来。

一位大明状元、翰林院的侍讲、内阁大学士备选,为了复辽鞠躬尽瘁,最终死在了东江长史任上。

他又如何不受到触动?没想到自己的初心呢?

回府呆坐良久,有些浑浑噩噩的毛文龙,才在身边人提醒下,想起要把这个消息通报朝廷,还有驻朝总督府——

庄际昌的本职是翰林院侍讲,他来**是出外差,在东江领当长史则是兼职。

按照当前朝廷对翰林的培养规划,他在几年之后,就要回朝廷任职的。

如今死在任上,东江领要给个交待。

浑浑噩噩地写了奏表,毛文龙直到奏表发出去,才有些回过神来,向自己身边的人询问道:

“状元公真的去了?”

“他比我还小了两岁啊!”

东江领典军陈有时以前也曾和庄际昌有矛盾,此时眼中含泪,带着哭腔说道:

“大帅,庄长史确实去了。”

“您要带着将士们复辽,完成庄长史的遗志啊!”

李九成等人同样如此,向毛文龙说着庄际昌的遗志。

毛文龙看着这些将士,猛然拔剑而起,大声道:

“擂鼓,聚兵!”

“本帅要完成状元公的遗志,渡江发兵辽东。”

“这次的功劳和缴获,本帅分毫不取,尽皆转给状元公。”

召集东江镇的兵马,准备出兵辽东。

早已做好出兵准备,又被庄际昌去世触动的东江镇军民,立刻在毛文龙的率领下,浩浩荡荡渡江。

除了留下来率领民兵的两千人外,毛文龙麾下一万多兵马,几乎尽数出动。

在渡江后他也没按照之前的打算停在镇江,而是派一部人看着,其余兵力直扑凤凰城——

他要把辽东腹地搅个天翻地覆,为去世的庄际昌立功。

争取让庄际昌的子嗣有个爵位,把庄际昌葬在东江领。(本章完)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