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重振大明 第503章 靖难年号

朱由检把朱允炆和朱允熥的继承顺序拿出来说事,自然不是毫无目的。

群臣也知道结果多半对建文君朱允炆不利,一些人尝试着抗争道:

“建文君为太祖所封皇太孙,继承顺序自然在吴王朱允熥之前。”

“此事早有定论,何必再次商议?”

朱由检对此摇头道:

“不然!”

“若不把这件事情理清,如何对建文君臣重新定论?”

“就从朱允炆上位说起,探讨其中得失。”

“朱允炆和朱允熥的继承顺序,有人能说清楚吗?”

群臣看向刘宗周,希望他出来说两句。

这是天下间最负盛名的儒者,对方孝孺也很推崇。

他们认为刘宗周做出的结论,最能说服众人。

刘宗周负责重制礼乐,面对众人的目光,自然当仁不让,说道:

“大明皇子、亲王、郡王、宗室、贵族继承礼法,并未规定元配和继配子嗣的继承先后。”

“但是文官荫叙之法规定,先立嫡长子及其子孙。如无,立嫡长子同母弟。如无,立继室所生。如无,立次室所生。”

“按此办法,继配所生嫡子,继承顺序在元配所生嫡子之后。”

“但不知是否可用于皇室继承?”

这个答案,让与会群臣哗然,嗡嗡之声大作。

因为刘宗周的回答并未偏袒朱允炆,而是认为如果按文官荫叙办法,朱允炆的继承顺序,在元配嫡子朱允熥之后。

这点一些文官是知道,但他们实在不愿承认朱允炆不是理所当然的继承人,刑部主事李若愚道:

“文官荫叙办法,怎么能用在皇位继承上呢?”

“臣以为建文君和吴王同为太祖嫡孙,建文君年长于吴王,继承顺序当在吴王之前。”

朱由检闻言似笑非笑,盯着群臣说道:

“这么说来,你们认为皇室是特殊的,不用遵守为文官制定的礼法?”

这个说法,群臣更不接受。如果承认了皇室特殊论,他们更没办法限制皇帝,连用礼法约束皇帝的理由都没有了。

一时间,他们陷入了矛盾之中。不知是继续支持朱允炆的继承顺序在前,还是承认皇室特殊论。

礼部尚书温体仁,此时趁机说道:

“《晋书·礼志》有云:先嫡后继,有自来矣。”

“元嫡高于继嫡,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

“大明礼法也是如此规定,臣以为建文君朱允炆身为继嫡,继承顺序当在元嫡朱允熥之后。”

“太祖之所以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是受当时一些臣子的蒙蔽。”

这个说法,更让群臣哗然。一些支持建文君的臣子,更是对温体仁怒目而视,认为他在毫无底线地迎合当今皇帝。

右都御史成基命委宛地道:

“太祖英明神武,怎么会被人蒙蔽呢?”

“文官荫叙之法,是洪武十六年所定。吕妃在洪武十一年就被册封为继妃,建文君也被升为嫡子。”

“故而臣以为不当用洪武十六年为文官制定的荫叙办法,施加于洪武十一年升为嫡子的建文君。”

温体仁不赞同他的说法,回道:

“朱允炆被册封为皇太孙,是洪武二十五年之事。”

“太祖这是在违背之前制定的礼法,一定有奸臣作祟。”

“当时的臣子没有提醒太祖,同样存在过失。”

说着,他还翻出《大明会典》,说道:

“凡选娶继配,万历十年议准:凡亲郡王妃病故而未有子者,许奏请选继。”

“万历七年例:如已有子,不分嫡出庶出,俱不许选继。止照内助事例,有妾推举一妾,无妾奏选一人以管理家事、抚育子女,不许请授次妃封号。”

“这是万历年间朝廷群臣商议的条例,弥补礼法中的疏漏。”

“禁止有子的宗室册立继妃,为的就是避免出现继嫡子,和原有子嗣产生继承纠纷。”

“诸君当年反对郑贵妃为后,也是为了避免福王升为嫡子,和光宗的继承顺序产生争议。”

“吕妃在常妃去世后成为继妃,和郑贵妃想成为皇后何其相似,诸君当年据理力争,难道现在就认同此事吗?”

这让群臣无言,想到了国本之争。

当今朝堂上的人,很多都是国本之争的胜利者,他们怎么能反对这个礼法呢?

平时没有利益关系还好说,现在涉及到自己的利益,那就只能对建文君说对不起啦!

温体仁在这一局中,最终大获全胜。元嫡高于继嫡,成为群臣公认。

朱由检对此十分满意,没想到温体仁的战斗力这么强。有这样的臣子在朝中,确实让能让他轻松不少。

所以他的心里面,已经倾向于在下个月的选官中,把温体仁提升为大学士。

温体仁也是这个想法,所以在这件事上十分卖力。在知道这次会议的议题后,就搜集了很多资料。

如今全部用上,果然取得奇效。

不但皇帝满意,群臣也对他无话可话,只能支持他对国本之争的言论。

吏部尚书杨景辰同样想要入阁,他见温体仁大放异彩,自己部门却出了个李若星,出言和皇帝唱反调。

这让他转动脑筋,提议道:

“臣以为当整理继承礼法,确定继承制度。”

“让天下人知道谁是谁非,避免再出现国本之争。”

朱由检闻言颔首,认可道:

“确实应定下继承礼法,避免继承争议。”

“各藩开国之后,如果继承礼法不明,将来还不知道要出多少乱子呢!”

“刘先生重制礼乐,一定要制定继承礼法。”

刘宗周闻言领命,群臣也纷纷认同。

他们也受够了继承礼法的不明确,对这种事情很支持。

朱由检此时又道:

“本朝的继承方法,应该采用哪种礼法呢?”

“诸卿畅所欲言!”

刘宗周率先说道:

“嫡长之制,自周礼以来一直实行。”

“臣以为当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朱由检闻言好奇道:

“嫡长子继承制,是否是方才温尚书说的唐朝继承制度呢?”

刘宗周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还补充道:

“不止唐朝如此,宋朝也是这种继承制度。”

“《宋史》记载太常礼院言:按礼文,诸王、公、侯、伯、子、男,皆子孙承嫡者传袭。若无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同母弟,立庶孙。曾孙以下准此。合依礼令,传嫡承袭。”

“此为自古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

朱由检闻言高兴道: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嫡子同母弟继承顺序在嫡孙同母弟之前。”

“所以如果朱允炆没被册封皇太孙,应该由成祖继位!”

这让群臣哑然,没想到又绕到这件事上来了。

刘宗周委婉说道:

“话虽如此,但是太祖为开国之君。”

“他立下的皇太孙,继位毫无争议!”

朱由检闻言默然。

就在群臣以为皇帝对此认命时,忽听皇帝叹道:

“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太祖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也违背了自己制定的继承办法。”

“这是自坏礼法,所以有建文之败也!”

一时泪如雨下,似乎在为此悲哀。

群臣见此情景,感性的同样泪流满面。

他们都是饱读诗书之士,知道皇帝所说的话,源自《资治通鉴》中司马光的结论。

司马光选择三家分晋为《资治通鉴》开篇,开宗明义地指出:

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感叹君臣之礼既坏,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酿成战国之乱。

这和太祖驾崩后,发生靖难之役何其相似,都是兵强马壮者当上皇帝。

他们想到这里,同样产生了“呜呼哀哉”的感叹,为当时的战乱而悲哀。

刘宗周更是**眼泪,伏地下拜说道:

“陛下有此见识,臣为天下贺!”

“望陛下恪守礼法,不要自坏礼制。”

群臣同样乌压压地跪了一地,为皇帝能认识到礼法的重要性而贺喜。

同时请求皇帝,一定要恪守礼法。

朱由检见此情景,神情肃穆地道:

“朕命刘先生等有识之士重制礼乐,焉能不遵守自己重定的礼法?”

“诸位爱卿请起,咱们一同以礼乐治国,开创一个治世!”

请群臣起身之后,朱由检又命刘宗周、黄立极、韩爌、袁可立东向,降座西向揖之,然后赐下座位,以便坐而论道。

群臣见此情景,眼中的羡慕激动,几乎要溢出来。

皇帝降座揖相,对臣子行降阶之礼,这简直是无上的荣誉。

受到礼遇的四人,更是连道“不敢”,愧谢皇帝圣恩。

朱由检强令他们坐下,然后道:

“适才听诸位爱卿所言,我大明虽是嫡长继承,却和前代不同。”

“前代之时,只有嫡长孙高于嫡长子同母弟。嫡长孙同母弟的继承顺序,则在嫡长子同母弟之后。”

“但是太祖所定荫叙制度,则规定只要是嫡长子的后人,继承顺序都在嫡长子同母弟之前。”

“所以太祖实行的嫡长继承,并非嫡长子继承制,更应该称之为嫡长房继承制——”

“只要是嫡长房子嗣,继承顺序都在下一房之前。”

“朕的这个认识,诸位都认同否?”

群臣虽然没有深究过嫡长子和嫡长房继承制的不同,但是在听到皇帝的这个认识后,细思下纷纷点头,都认为确实如此。

太祖选择朱允炆继承皇位,按嫡长子继承制肯定说不通。因为嫡长子继承制下,只有嫡长孙朱雄英的继承顺序高于叔叔,朱允炆、朱允熥都排在叔叔后面。

只有按《大明会典》规定的嫡长房继承制,才能勉强说通。能让太祖嫡长子朱标的子嗣,继承顺序排在朱标的所有弟弟之前。

大明的文官荫叙制度、勋贵袭爵制度,同样都规定嫡长子孙高于嫡次子孙、高于庶长子孙。《大明会典》有明文:

凡荫叙,洪武二十六年定:用荫者,以嫡长子。如嫡长子有废疾,立嫡长子之子孙,曾玄同。如无,立嫡长子同母弟,曾玄同。如无,立继室所生。如无,立次室所生。如绝嗣者,傍荫其亲兄弟,各及子孙。如无,傍荫伯叔及其子孙。

继承顺序完全是按房头来的,所以大明的继承制度,更应该称为嫡长房继承制,和唐宋等朝代的嫡长子继承制不同。

察觉这点之后,一些仍旧支持为建文君翻案的,不由有些激动,认为找到了建文君继位的礼法来源。

可惜,朱允炆越过朱允熥仍旧说不通,他们方才因为国本之争的事情,已经认同继嫡低于元嫡。

朱由检对此感慨道:

“太祖立建文君,存在两个过失。”

“一是把嫡长子继承制改为嫡长房继承制,急切之间天下人尚未适应,不明其中深意。”

“二是撇过元嫡孙朱允熥,立继嫡孙朱允炆为太孙,无论哪个礼法都说不通。”

“建文之败,实源于此,他不是天下人都认同的、理所当然的继承人。”

“所以他失德之后,成祖靖难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响应,并且在攻下南京后,很快让天下臣服。”

这点群臣是认可的,楚王等地方藩王、宋晟等地方武将,为何轻而易举就臣服成祖呢?

还不是因为成祖是诸王之长,天下人认为他有资格继承太祖留下的基业。

就连很多文官,内心都认同成祖继位的合法性。除了一些忠于建文君的臣子外,很多官员的反应并不激烈。

在场的臣子都效忠成祖的后代,对于这种理由,更是不能反对——

他们不可能说成祖没有资格继位,自己效忠成祖后人也不对。

朱由检在取得这个共识后,继续道:

“建文君曾经是天子,这点成祖承认,将他以天子之礼下葬。”

“他是太祖册封的皇太孙,无论礼法如何,都有资格继位。”

“建文年号,也当复用,记录建文君臣的事迹。”

李若愚等为建文君臣抗争的臣子,闻言顿时大喜。因为他们终于从皇帝口中听到,要复建文年号。

但是这件事情没完,朱由检又向群臣道:

“但是成祖起兵靖难,难道就是错误吗?”

“建文君在为太孙时,太祖问他如何对待诸王,他说:”

“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但是他继位后,却对诸王无德无礼、肆意削地废人,甚至逼死湘王,还想逼死成祖。”

“故而成祖起兵,实是不得不为。”

“这样记录成祖的事迹时,难道还要用建文年号吗?”

“采用靖难年号,是否更恰当些?”

这让群臣议论纷纷,很多人皱眉不已。

因为靖难只是口号,从来不是个年号。

但是成祖起兵后仍用建文年号纪事,就显得成祖仍是乱臣贼子、是在以臣反君,这是当今皇帝绝对不会答应的。

所以皇帝提出靖难年号,和建文年号并列,解决这个问题。(本章完)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