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国会通过的议案制定为法案,是重制礼乐的重要一步。
按照皇帝的说法,这就是礼法治国——
在礼乐指导下制定法律,作为所有人都应该遵守的法案。
如果有人对法案有异议,可以提出修改。
但在没修改前,就要继续执行,或者由皇帝颁布诏令临时废止。
刘宗周对此是支持的,《礼记·乐记》有言:
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儒家向来视礼刑为互补,把礼法作为最高层面的典章制度。
外儒内法,也是汉朝之后儒家治国的显著特点。
只是和纯粹的法家不同的是,儒家将刑名视作教化的手段,是用来防备奸人的。他们更提倡礼乐教化,提高世人的道德水平。
《礼记·乐记》有云: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这也是刘宗周重制礼乐,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他希望用礼乐刑政,辅佐天子行王道。
刘理顺作为硕儒,对此也极为认同,他向刘宗周道:
“国会能制定法案,地方议会是否能制定呢?”
“若是地方和朝廷的诉求不一,应当如何解决?”
这是刘宗周正在忙的事情之一,给国会和各级议会如何制定法案定标准,他说道:
“陛下有云,法律法规要分级别。”
“下位法不能与上位法相抵触,同位法有矛盾的地方,要进行修改和解释。”
“国会筹办处的初步意思,是无论哪一级别议会,通过的法案都不能与法律相抵牾。”
“而且在成为法律前,要确定实施日期和范围。”
“例如这次盐业改革要制定的盐业专卖法案,暂时就定为在北直隶实行,日期定为三年。”
“三年后再看成效,决定是否推广到其它地方,对法案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做出相应修改。”
这是经过激烈争论后,定下的最终方案。
在皇帝的一再表态、还有户部的极力支持下,盐业公司专卖政策将在北直隶实施,其它地方以后再视情况推进。
发行辅币券的事情,也是在京城、顺天府实施,其它地方银行钱庄不完善,不强行要求他们用纸币。
刘理顺听着刘宗周的这些解释,连连点头认可。旁边同样在听着的政务署署长倪元珙道:
“看来皇上给礼法科定的职责,要着落在这里了。”
“礼法科以后不但要审核公文是否合法,还要审核议案。”
“不符合法律的议案,根本就不用表决。”
“议员不切实际的要求,应该果断驳回去。”
作为政务署的署长,他对有些议员干涉行政是极为不满的。
有些议员能提出有益建议、帮官府执行政令,他对此勉强还能忍受。
有些议员在他看来纯粹是找事,提议免征赋税、免除徭役什么的。
如今有了议案不能违法的规定,他当即就提出,用礼法科审核议案。
对此,刘宗周并不认可,说道:
“议会有修改法律的职责,不是所有和现行法律不合的议案,都不能够提出。”
“国会议员可以在提出议案的同时,提议修改法律。最终结果如何,要看国会表决。”
“藩国和地方没有修改法律的权限,但可以按照朝廷授与的自治权力,修改当地法规。”
“如果地方议案只是和某些法规相抵牾,并不是不能修改的。”
说着,他还继续说道:
“地方议会的议案,是要交上一级议会常务会议通过的,不能同上级议会制定的法案相抵牾。”
“国会筹办处初步的意见,就是区县议会的议案,要由府议会常委会通过、省按察司批准,方能成为法案。”
“府议会的议案,要由省议会常委会通过、省按察司和巡抚都御史批准,方能成为法案。”
“省议会的议案,则由国会常委会通过,都察院和大理院批准,方能成为法案。”
“藩国和领地的议案,因为距离太远,由朝廷授权督抚临时批准,在贵族议会和国会通过后正式成为法案。”
相比省府县来说,藩国和领地的自治权力还是很大的,只要不和朝廷的法律相违背,都能得到批准。
甚至因为治理土人的需要,一些藩国或领地,还会被允许不执行某条法律,拥有更大的自治权力。
朝廷的部门法规,也管不到藩国。他们需要遵守的,是朝廷的法律和国会、贵族议会的法案。
黄宗羲在旁听得有些心动,忽然向老师道:
“先生,听说潞王在求贤,招揽人才开藩。”
“不知潞藩的议会什么时候设立,先生能否推荐我过去?”
刘宗周听得大奇,说道:
“怎么?”
“你不想着考试了?”
“要去潞藩做官?”
黄宗羲犹豫了一下,还是坚定地道:
“学生学了十几年,自觉积累了学识,想要一展学问。”
“如今天子圣明,欲分天下利害之权于万民。”
“学生想找地方试行,建立更完善的议会。”
他奉刘宗周之命在涿鹿区议会盯着,渐渐沉迷上了议会。
在他看来,皇帝设立的议会,实在是一大创举,要分天下之权。
只不过涿鹿区和京城挨着,议会受朝廷的影响还是很大。
他在听说藩国有更大的自治权力后,决定去藩国建立议会。
刘宗周对黄宗羲的这个想法,自然是很支持的。皇帝也早就让他制章程,给藩国议会更大的权力,用以牵制封君。
如今黄宗羲要去潞藩建议会,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在他看来都是好事,所以他抚着胡须道:
“你愿为国分忧,为师自然是支持的。”
“就是这议会可能会影响潞王的权柄,你可不一定能获得他许诺的爵位。”
潞王为了请大才帮助他去开藩,开出了子爵的条件。这件事在京城传得沸沸扬扬,颇有一些人应募。
这些人不是擅长军事就是擅长行政,将来都有可能立功获得封爵机会。
然而黄宗羲选的议会,是要限制潞王权力的,而且很难立功。未来他想被封爵,需要潞王发善心。
对此,还是一个年轻人、有着一腔热血的黄宗羲,是不怎么在意的。他满是壮志地道:
“弟子不是为了爵位,是为了践行所学。”
“先生教弟子的礼法,弟子会在潞藩践行之。”
刘理顺等人闻言,都是击掌赞叹。认为刘宗周收了个好弟子,所学后继有人。
——
同是刘宗周弟子、和黄宗羲一起盯着涿鹿区议会的陈洪绶,则羡慕地看着这一幕,却没有下定去藩国的决心。
一是朝廷分封的藩国位置偏远,他不想离开中原到那里去。
二是曾鲸被特赐元士出身后,他这个同样擅长人物画的画家,自觉也有机会。
曾鲸的人物画固然惟妙惟肖,但他陈洪绶绘出的人物,却更被人称赞。单在人物画一项上,陈洪绶可以自信地说独霸画坛,仇英、唐寅都不及自己。
早在皇帝制作悬赏纸牌前,他就于天启五年画了一套四十幅的《水浒叶子》。以水浒传的人物作画,被刻印成版画,让民间争相购买。
不过,在皇帝推出五十四张一套的纸牌、搭配更完善的玩法后,他的《水浒叶子》,销量远不如前。
现在,他正在应人所请,绘制其他的水浒将领。打算把一百零八将全都画出来,制作成两套纸牌。
这两套纸牌花费了他极大的心力,也是他打算献上去,打动皇帝的东西。
不过,在向恩师刘宗周私下里提出这个意思、请恩师把纸牌献上去后,刘宗周却没答应,说道:
“绘制水浒人物,于国有何益哉?”
“更何况当今天下多灾,民间多有盗贼。”
“陛下正忧心他们啸聚山林,如何愿意宣扬水浒传?”
“你这些画绘得越好,陛下越会生气。不给你禁了都算好了,还想获得出身?”
狠狠训斥了陈洪绶一通,认为他空有技艺,却没有走到正路上。
而且他的画虽然形神兼备,却不像曾鲸那么写实,并不是皇帝要求的,能认出人的图像。
刘宗周并不认为皇帝喜欢这种画,当今皇帝最看重的是实用,甚至还鼓动钱谦益琢磨实学。
陈洪绶受到训斥,脸色有些苍白。他是万万没有想到,拍马屁竟然还能拍到马腿上。如果不是老师点明,他可能因此被皇帝所厌。
不过极为喜爱水浒的他,还是辩解道:
“梁山好汉也都受了招安,《水浒传》并无反意。”
“他们大多还为国尽忠,陛下怎会不喜?”
刘宗周恨铁不成钢地说道:
“就是因为他们受招安后没有好下场,陛下才对这部书才深恶痛绝。”
“如果结局他们受招安后享受荣华富贵,让民间的盗贼蜂拥接受招安。陛下又怎会不喜、限制它的流传。”
“你看京城的书坊,可印过一本水浒?就连报纸上面,对这部书也不提。”
这是一种软性的禁书,就是把它无视。
避免明文禁止后,民间会有人怀着好奇去看。
在京城书坊的印刷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水浒传》的影响力,自然不如先前。
陈洪绶这下明白了,为何自己的《水浒叶子》销量会一落千丈,之前他以为是五十四张纸牌流行的原因。如今看来并不是,是朝廷在软性限制。
对此极为失落的他,收起自己绘制的纸牌,正想向老师请教应该画什么时。旁边听着的黄宗羲,突然道:
“学生以为水浒纸牌可以献上去,而且可以向陛下请求,重新修订《水浒传》。”
“这样陈兄不但能展示画技,还能得到修书的任务。若是能够修成,元士的资格岂不十拿九稳?”
“当今陛下特赐的元士,多有修书之人啊!”
这是他和太学生交流知道的,认为陈洪绶也能走这条路子,编撰修订《水浒传》。
皇帝忌讳这本书,那就按皇帝的意思把这本书修好,这样也能够得到元士出身。
而且以修书成为元士,相比以画技成为元士来说,也要更好听点。
陈洪绶听到之后,同样心动起来。(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