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重振大明 第241章 帝王教材和日讲

眼看董其昌沉迷于硬笔书法之中,袁可立提醒他道:

“你是陛下的日讲官,不能只教陛下写字。”

“现在陛下都在学习什么?有没有《贞观政要》?”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代推崇的明君,《贞观政要》也一直是大明皇帝和太子的教材,由文官讲授给皇帝。

当今皇帝是由藩王继位,没有经历过太子的学习。袁可立认为应该补上这一课,让皇帝好好向唐太宗学习,免得他向嘉靖皇帝乱学,在礼仪上面搞事情。

董其昌还真没有注意这件事,他主要是教皇帝习字。听到袁可立的询问,仔细想了一下,说道:

“陛下一直在学《大学》《尚书》和《帝鉴图说》,还没有开始学《贞观政要》。”

“我和几位日讲官交流,他们打算在《帝鉴图说》讲完后,向陛下讲授《通鉴》。”

《通鉴》就是《资治通鉴》和相关的一系列图书,例如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孝宗弘治皇帝命李东阳等人编撰的《历代通鉴纂要》等。

和《尚书》《春秋》《大学衍义》《贞观政要》等书一样,是大明皇帝和太子的教材。

至于《帝鉴图说》,是张居正亲自指导讲官编撰的,里面有上篇81、下篇36、一共117则事例,用以教导当时年幼的万历皇帝。

袁可立听到皇帝现在还在学这个,顿时哑然失笑,说道:

“《帝鉴图说》有什么好学的,陛下这么大了,几天就能学完。”

“怎么开讲快两月了,还在学习这个?”

“是陛下学得不用心,还是讲官教得不用心?”

《帝鉴图说》是张居正等人编撰的,当然符合文官对君王的要求。而且这本书图文并茂,注解浅显易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帝王教材。

不妥的地方也在于此,它的内容太浅显了,根本就是教小孩的,已经成年的皇帝不应该学太久。

(《帝鉴图说》其四揭器求言,夏史纪:大禹悬钟、鼓、磬、铎、鞀,以待四方之士,曰:“教寡人以道者,击鼓;谕以义者,击钟;告以事者,振铎;语以忧者,击磬;有狱讼者,摇鞀。”【解】夏史上记:大禹既居帝位,恐自家于道有未明,义有未熟,或事务有不停当处,或有可忧而不知,或狱讼之未断,四方远近的人,无由得尽其言。于是将钟、鼓、磬、铎、鞀五样乐器挂在外面,告谕臣民……)

袁可立听到皇帝学了近两个月,还在学《帝鉴图说》,顿时觉得不妥,认为该换教材:

“尽快把《帝鉴图说》讲完,向陛下讲解《贞观政要》。”

“当今陛下聪慧,要让他向唐太宗那样的明君学习为君之道,以免走上歧路。”

董其昌听得有些纳闷,不知道袁可立为何突然关心皇帝的教育问题,还特意让自己建议皇帝学习《贞观政要》。

询问之后,才知道皇帝打算在祭祀上搞事情,学习嘉靖皇帝掀起的大礼议,让朝堂官员站队。

这种事情,是经历过国本之争的文官都不愿意看到的。当年嘉靖皇帝掀起大礼议,逼迫官员站队,选拔出支持皇帝的臣子,进而掌握权力。

万历皇帝也有学有样,搞出个国本之争。想要让群臣站队,支持他和福王。

结果文官都学聪明了,根本就不上当。没有人理会什么福王,大部分都支持皇长子当太子。

当今皇帝又捡起这个故智,文官更不以为然,根本不想理会。

对于文官尤其是进士来说,他们大多想的是安安稳稳当官,根本不想每隔几十年站一次队,把自己的身家性命赌上去——

别说大明的这些文官了,就是清朝的奴才官员,在经历过九龙夺嫡后,后续参与夺嫡的热情也直线下降,根本没多少官员愿意参与。

所以九龙夺嫡之后,清朝的夺嫡烈度直线下降。所谓的秘密立储几乎只存在个形式,实际还是按嫡长制。

大明的臣子虽然没有经历过九龙夺嫡,但他们经历过大礼议。在被嘉靖皇帝教训后,面对万历皇帝想要在继承礼法上搞事情,他们毫不犹豫地顶回去——

几乎所有臣子都明确支持皇长子,他们不想每次立太子都站队、任由皇帝玩弄。

所以,在听到袁可立说起这件事情后,董其昌和他的想法一样,认为不能任由皇帝胡闹、不能让朝堂上的官员站队。

但是现在的局面是,朝堂上的官员主要是阉党残留人员,他们不敢激烈反对皇帝,免得皇帝在他们受到弹劾时,直接把他们赶出去。

东林党也不可能放弃对他们的弹劾,免得这些人一直在朝堂占据高位,牢牢掌握朝局。

所以在皇帝发出站队的信号后,阉党残留人员大概率支持皇帝。东林党若不支持,就会失去皇帝宠信。

但是皇帝以厘正祀典的名义,重建武庙和整理神仙体系等行为,又让东林党很多文官看不惯,不愿表态支持。

所以事情的症结就在这里,也难怪袁可立头疼,急着让皇帝学习《贞观政要》——

千万不能让当今皇帝学习嘉靖皇帝了,他们可不想再折腾。

对这件事情很重视,董其昌作为现在朝堂上官职最高的东林党官员之一,当即向袁可立道:

“我会向其他日讲官建议,尽快把《帝鉴图说》讲完,开讲《贞观政要》。”

“就是厘正祀典的事情,袁兄说说该怎么办?是支持还是反对?”

袁可立叹了口气,说道:

“我们反对有什么用?”

“黄立极等人一定会支持!”

“若是因此恶了陛下,让陛下对阉党余孽更亲近,那就更不好了。”

“所以我想让你告诫一下在京的东林党,即使不愿支持,不发声也就是了。”

“如果上疏,一定要支持皇帝!”

董其昌连连点头,知道袁可立想维持朝局稳定。如果这件事阉党余孽都支持、东林党的人都反对,那就是又一次政争。刚刚被起复的东林党,可能被皇帝打下去。

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像袁可立说的那样。即使不愿支持,也绝对不能反对。这是皇帝在引诱群臣站队,绝对不能在这件事上犯错误。

甚至,想到在大礼议中脱颖而出、被皇帝看重快速升迁的官员。董其昌觉得还要鼓励支持厘正祀典的东林党人一下,让他们积极上疏,得到皇帝信任。

如果能取得厘正祀典的主导权,那对东林党来说,是更好的事情。这样就能匡正皇帝的错误,不让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趁机取信皇帝。

《大明会典》

凡东宫讲读:

洪武初,置大本堂,令皇太子亲王讲学,设官授经。

后皇太子居文华殿,各官分班入直,并选秀才入充伴读。

永乐二年,令春坊司经局官与翰林院官,日分二员讲书。

以尚书、春秋、通鉴、大学衍义、贞观政要等书,直述大义,辑成篇章,进呈御览,然后赴文华殿讲说。

日讲仪:

上御文华穿殿,止用讲读官。

内阁学士侍班,不用侍卫侍仪执事等官。侍班讲读等官入见、行叩头礼,东西分立。

先读四书,次读经,或读史。每本读十数遍后,讲官先讲四书,次讲经,或讲史。务在直说大义、明白易晓。讲读后,侍书官侍上习书毕,各官叩头退。

文华殿赐茶【今不行】。

文华门赐酒饭。

午讲仪:

隆庆六年定,每日早,阁臣及讲官讲毕,各退。上进暖合少憩,司礼监将各衙门章奏进上御览,阁臣等退西厢房伺候。

上有所咨问,即召至御前,将本中事情、明白敷奏。览本后,阁臣率领正字官恭侍上进字。毕,若上欲再进暖合少憩,阁臣等仍退至西厢房伺候。若不进暖合,阁臣等即率讲官再进午讲。

讲通鉴节要【后通鉴讲完、以贞观政要进讲】。讲官务将前代兴亡事实,直解明白。讲毕各退,上还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