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国,我的二叔是赵云 第124章 减免赋税,让百姓自给自足

赵霖也没想到,现在战马竟然会这么贵!

要知道一个青壮劳力拼死拼活干上一天,最多也就十个大钱。

这么说普通人要想买一匹最便宜的马,也得不吃不喝攒一年多才行。真是太黑了。

不过更让赵霖没想到的是,甄家对他还挺重视,一千多匹马也是价值不菲了。

就在赵霖掰着手指头,计算这些马匹值多少钱的时候,赵云敲了敲桌子:“别算了,不止是这些马匹,还有粮食,生铁,布匹什么的。

涿郡五十万百姓,缺什么少什么,基本上都是甄家提供的。

宪和那边有详细的账目,一大摞呢,还账的事,就得你和老丈人谈了,我们就不管了。

不过你回来的消息是瞒不住的,四万多人浩浩荡荡的从冀州穿过,甄家肯定知道了这个消息,说不定老丈人已经在来的路上了,你想想怎么对付他吧。”

“嗯?”赵霖满脸的狐疑:“二叔,老丈人这时候来干啥呀?”

“还能干啥呀,要账呗!”赵云摊了摊手,一脸的无奈。

“要账?要什么账?就算他来了,我现在也没钱还他呀,要不咱们先拖个几年再说?”

“几年?”在场众人都是一脸无语,赵霖这个不要脸的,一拖就拖几年,铁了心要当老赖啊!

不过赵云也不惯着他,直接说道:“大侄子,你别拿老丈人当**,他经商了一辈子,粘上毛比猴都精。

无论是幽州的程远志,还是颍川的波才,还有青州的管亥以及洗劫北海郡府库的东西,这几个地方的金银财宝,毫无疑问,全都到了咱们手里。

老丈人这一次,应该就是冲这些东西来的。能不能保住,就看你的啦。”

赵霖挠了挠头,扯了扯嘴角:“这事儿有点难办啊,虽说他是老丈人,咱俩是他女婿,说白了都是一家人。

但是亲兄弟,还明算账呢,更何况这又不是一个小数目。

也罢,看来得拿出点真东西来才行啦,要不然这钱还真没办法继续借。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关羽这时候突然说道:“大侄子,要不,咱们先把外债给还了吧。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反正你那也有赚钱的门路,无非就是放慢一点发展速度,这对我们来说,未必是件坏事。”

赵霖的嘴角勾了起来,无所谓的摆了摆手:“二爷放心,这个根本不是问题。

甄家可是大汉数一数二的商贾巨富,钱粮积累无数。咱们欠的那点东西,甄家根本就不在乎。

这次来的真正目的,无非就是想看看咱们的实力如何,有没有发展前景,有没有投资潜力。甄家做了一辈子生意,看人的本事,眼光,都是很老辣的。

只要让甄家看到咱们的实力,不光不用还钱,说不定,还能再借一些出来。嘿嘿嘿!”

看着赵霖一脸**笑的样子,众人都十分无语。

赵云拍了下桌子,直接说道:“这件事你来决定就行了,所有的金银财宝,全都在太守府的府库里,是还债,还是买东西,你来处理,我们就不管了。

行了,现在涿郡的情况大家都了解了,接下来该怎么做,你这个小军师,有什么主意吗?”

赵霖低头想了一下,随后看向了简雍:“宪和,涿郡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人口?”

简雍想了一下,随后试探着说道:“按照目前分发田地的情况来看,再来五十万百姓也是可以容纳的。

不过按照涿郡的粮食产量,百万人口已经是极限了,再多就不行了。除非官府减免赋税,否则人口就只能这些了。”

赵霖早有考虑,所以直接说道:“赋税就别想了,现在百姓能吃上饭就不错了,赋税先免一年再说,这个就不用纠结了。郡县发展需要的钱粮,我会想办法赚回来的,你们就甭管了。”

听到赵霖的这个决定,众人都是点了点头,现在百姓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要是官府还去百姓嘴里抢粮食,那就太没人性了。

这时候,一直沉默的郭嘉说道:“公子,据我所知,大汉十三州,共一百零四个郡。

在人口数量方面,排名第一的,是荆州的南阳郡,人口二百四十三万。

排名第二的,是豫州的汝南郡,人口二百一十万。

排名第三的,是益州的永昌郡,人口一百九十万。

永昌郡能够排名第三,确实有些出人意料,不过永昌郡也是东汉面积最大的郡,人口多一些,也是正常的。

大汉的总人口,也就四千九百万出头,咱们幽州涿郡,能够容纳一百万人口,就已经算是名利前茅了,已经可以啦。

再多,真的养不活了。难不成太守府永远不收赋税吗?”

赵霖也是来了兴趣:“行啊,奉孝,看来这些年在颍川书院没白待啊,还是学到点真东西的,连大汉的人口数据都了解的这么清楚。

你说的对,涿郡八县,容纳下百万人口已是极限。

不过这个太好办了,地方不够,再打就是了,反正谁拳头大谁说了算,这个太简单了。”

随后赵霖站了起来,在大厅里缓缓踱步,走了两圈后,这才说道:“好,那我简单说一下接下来的安排。”

赵霖此话一出,田丰和沮授立刻拿出笔墨纸砚,开始记录。

“第一,人口方面。

继续招收流民,不要停,太守府出钱出材料,帮助百姓修缮房屋,同时官府登记造册,建立新的户籍。

同时,给百姓分配田地,从其他州郡买一些耕牛过来,帮助百姓耕种。现在已经是六月份了,能种什么就种什么,先想办法吃饱再说。

现在的粮食作物最普遍的就是五谷,黍、粟、麦、菽、稻,也就是“黄米、小米、小麦、大豆、水稻”五种。

几位先生,你们见多识广,什么样的土地,该种什么作物,你们应该都能看出来,这件事交给你们。

不求今年粮食有多少收成,能让百姓自给自足,别让太守府接济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