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的80年代 第425章 印象初改观

第425章 印象初改观

两天后。

晌午时分,东升街道办。

李建昆颠着“缝合怪”过来时,小院里停着一辆绿吉普,几名大檐帽正好从厅屋走出来。

和平刀具厂的腌臜事,动静闹得着实不小,像这种一家工厂管理层集体**的事件,极其罕见,饶是没有见报,坊间亦是传得沸沸扬扬。

“咚咚!”

李建昆来到街道主任办公室。

木艺茶几上放着几只待客用的白瓷杯,带着尖头杯盖的那种。

大檐帽们显然刚从这里离开。

“小李啊,来来,快进。”

“家”里发生这种丑事,周慧芳的心情其实算不上好,但看见李建昆后,仍然扬起笑脸。

两人坐在木艺沙发上,拉过一会家常后,李建昆打听道:“处理意见下来了吗?”

“严办!”

周慧芳沉声道:“这股歪风邪气必须遏制,孙光银像你说的,肯定没了。牛春建大抵出不来,邓忠武那些个,都是十年往上。现在只有罗宝丰不清楚,他又牵扯进来,我估计好不过牛春建。”

李建昆倒吸一口凉气。

比他想象的还猛。

由此可见,这年头,做人还是低调点好啊。

“不提这些晦气事。”周慧芳摆摆手道,“今儿找你过来,是想跟你谈谈和平厂的后续事宜。”

李建昆含笑道:“职工我们全部接收呗,当然了,还有生产资料。”

周慧芳拍拍他的手背说:“嗯,算是了却我一桩心事。那厂子呢,你们不想要?”

李建昆怔怔道:“这不合规吧?”

岂能不想?

龙刀的生产效率极低,往后扩大产能是必要之举,而产能提升需要相关配套,厂房是基础。和平厂里还啥玩意不缺,极为省事,等于捡一个大便宜。

但是,和平厂是一家正儿八经的集体工厂,他们要是占下,以后保不齐整出什么幺蛾子。

周慧芳颇为伤脑筋,“我是瞅着空在那里,怪可惜的。”

李建昆思忖说道:“要不这样吧,我们租,以合理的价格租用和平厂。”

“好主意啊!”周慧芳眼神明亮,惊喜拍手。

这样不仅不浪费,又能给街道挣一笔收入。

别看龙刀厂承诺每年上缴三十万美金,这可是外汇,街道一分都留不下,区里会返多少补助款,还是个未知数。

“您老开会合计个价码吧,我不还价。”

李建昆打趣道:“但也别太便宜,那可不是好事,是给我们按定时炸弹。”

如此善解人意的孩子,哪里去找哟?

周慧芳拉着他的手,半个时辰舍不得放开。说起来,咱那孙女长得也是如花似玉啊,前年咋这么想不开,让她提前嫁人了呢?

仅仅一天后,街道办下来结果——

同意龙刀厂承租“原和平厂”的厂区,及所有生产设施,每年租金八千元人民币。

李建昆喊来老林,当日签订合同,暂定租期五年,并当场支付第一年租金。

街道办得到一笔巨款,犹如久旱甘霖,极大解决债务和某几项亟待落实的问题。

李建昆再送他们一个好事成双。宣布将在东升街道范围内,招聘一百名新工人。

彼时会议室里,以周慧芳为首的一众街道干部,高兴得直接蹦起。

——

东升街道虽然这样喊,实则它的所属范围远不止一个街道,68年之前,叫作五道口街道办,90年代后,又称作学院路街道办。

隔日,五道口的几条主要街道,以及居民区的宣传栏中,多出一张招工告示。

从清晨被第一个人发现后,消息立马引爆,后面宣传栏前人流不断。

不少人获知消息,喜大普奔,完全忘记出门是准备买菜的,还是遛弯,撒丫子往家里赶。

只怕错过大好事。

这年头,谁家还没个家里蹲?

陈秋慧挎着一只竹篮子,快走到菜场时,发现路口宣传栏边,黑压压一片人头,不知发生什么大事,也跑过去凑热闹。

虽说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女儿,但她并不认识字,遂用武普话,向旁人打听起来,“大兄弟,红纸上写的啥呢?”

“好事!龙牌刀具厂招工,招100人。大姐,您家有几个工作饭碗啊?”

陈秋慧摇头道:“一个没有。”

“哟!那您可赶上了,上面说像您家这种情况,会优先照顾。”

陈秋慧动了些心思。

以往在老家小镇上,是没得机会,那会孩子又小,只能靠腿脚不利索的丈夫,起早贪黑养活全家,她心头其实一直有愧疚。

明明她才是好手好脚的人。

现在不同,女儿且不提,早不要家里操心;连儿子在北大附小上学,只需早晚接送,甚至他自个都能跑回,没几步路。

“大兄弟,要什么条件吗?您看我这种,大字不认识一个?”

“没提呢,只说能吃亏耐劳。大姐,我瞅着您像个精干人。”

“噢噢,吃苦我行。”

陈秋慧又打听几嘴,这家龙牌刀具厂,虽然不是国营单位,但厉害着,能出口挣外汇,据说待遇极好。

她心思活泛得厉害。

中午去巷口给摆摊的丈夫送饭时,强忍住,没敢说出来。她清楚丈夫的性格,觉得单是找他商量,成功率不高,寻思得拉个强援。

极尽忍耐到晚间,等到女儿勤工俭学回来。

下了一小挂面,打个水溜蛋,女儿肚子极小,但好歹让她吃点,学习这么辛苦,还要天天打工——

这也是她生出想法的一个重要缘由。

张罗女儿在堂屋吃饭,陈秋慧进房推出丈夫,三人围坐在四方桌旁,她鼓足勇气把话头说开。

沈学山蓦地笑起,瞅着自己傻媳妇儿道:“这事你也敢想啊?不提其他,你户口都不在本地,不记得壮壮上学的事?人家能收你?”

陈秋慧:“……”

千算万算,算漏这一茬。

顿时唉声叹气,失落不已。

沈红衣捧着大海碗,抬头瞅一眼母亲,问道:“妈,你怎么突然生出这种想法?”

家里现在不差钱,学长的钱已经还清,她还有不少积蓄,都不敢一次性拿出来。

陈秋慧看看丈夫,有些话不好说开,“反正…我想,我这一辈子还没做过什么正经事,用红衣你的话说,妈也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嚯嚯!

沈学山诧异看向妻子,要是别的由头,他还能摁回去,这个理由找的,硬是让他无法反驳。

沈红衣也小小惊到一下。

思想大觉醒?

“你要真想去,这个厂,其实好进。”招工的消息沈红衣并不知情,她觉得有些事,趁着这档口,应该说出来。

“噢?”

“为啥?”

沈家两口子皆是一脸疑惑,难道还能不看户口?

“这家工厂幕后的东家,是李建昆学长。”

“啊?”

“他?”

沈家两口子同时一惊。

陈秋慧忙道:“我可听说这家厂子能干出口呢!”

沈红衣点点头,“他们每年会给东升街道上缴三十万外汇。”

“嘶!”

沈红衣看着倒吸凉气的父母,补充道:“这次招人应该只是第一拨,上回他们厂过来十几批外商,产品供不应求,往后产能会逐步提升,需要的工人也会越来越多。”

陈秋慧啧啧道:“小李好能耐啊!”

沈红衣望向父亲,“爸,你说这算不算为国家、社会做贡献?”

沈学山沉吟道:“他自个也没少赚吧?”

说罢,自顾自推着轮椅,返回里屋。

不过在背过身的那一刹那,嘴角泛起一丝笑容。

“诶,当家的,你别走啊,那我还能不能去?”

沈学山没搭茬,给个背影你自己体会的意思。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