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第三十一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

>

刘美死的当天,禁中发出一封中旨(内降)。

赠刘美,太尉、昭德军节度使,官给葬事,并录其子,殿中丞从德为供备库使,供奉官从广为内殿崇班。

同时,又封刘美亡妻广平县君宋氏,为河内郡夫人。

所谓内降,即不经过中书覆议,而直接从宫中颁下的诏书,如果是旁时,肯定会有大臣持反对意见。

根据惯例,凡诏令都必须经中书讨论,而后由学士院起草颁发。

当然,立皇太子、封后妃、亲王,除宰相、执政、节度使等不在此列。

不过,如今没有人把目光盯在这封中旨上,刘美和太后是什么关系,在特定的圈子里,可谓是人尽皆知。

前夫死后追赠,谁也不会去置喙什么。

其实,关于刘美的死,除了刘娥等少数几个人之外,绝大多数人都是乐见其成的。

他刘美有什么能力?

不过是沾了太后的光而已,区区一介银匠出身,身居朝堂,还手握兵权,简直是污点!

虽然钱惟演也是沾了太后的光,可钱惟演和刘美完全是两类人。

人家钱惟演是什么身份?

吴越钱氏的嫡系后裔,不仅如此,钱惟演也颇有文才,是西昆体诗人的领袖级人物。

所以,纵使刘、钱二人都和太后沾亲带故,但在旁人的眼中,两人当有云泥之别。

刘美生前富贵,死后亦是风光不已,太尉乃武臣最高一阶,为正一品。

虽然太尉只是阶官,但非特旨仍然无法享受殊荣,即便死后追封,也是慎之又慎。

接连几日,宫中仍是风平浪静,刘娥除了去了刘府悼念了一趟之外,再也没有其他举措。

但没有人认为刘娥会如此轻轻放下。

现在的安宁,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而已。

福宁殿。

李杰也察觉到了宫内的萧瑟,近几日,宫内的内侍和宫人们连走路都是低着头的,步履匆匆,一脸的凝重之色。

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活在宫内,他们距离太后更近一些,自然能感受到山雨欲来的气息。

据说,宝慈殿里的情况更为夸张,宝慈殿里的宫人走路连大气都不敢喘。

傍晚。

李杰依照常例,来到宝慈殿给太后请安,这几乎是每天的日常,早晚各一次。

拜见过后,李杰还是劝了劝刘娥。

“大娘娘,还请节哀。”

刘娥叹了口气,点头道。

“官家有心了,大娘娘没事的。”

就在这时,刘娥又想起了刘美之前的提议。

收养宗室子,入内陪官家伴读。

刘美是什么心思,刘娥岂会不知道。

所以,她一直没有下定决心,也就没有召两府大臣入内廷议。

如今,刘美已逝。

刘娥的心思就愈发的淡了。

严格来说,收养宗室子并不是一步好棋,官家现今虽然年纪不大,但也过了夭折的年纪。

未来只要不发生意外,官家顺顺利利的长大肯定是没问题的。

何况,刘娥也狠不下那个心。

李杰继续关心道:“大娘娘,您今日的气色看起来不太好,要不要召御医看一看?”

言罢,他目光一转,看向了一旁的林氏。

“乳母,明日记得宣御医来宝慈殿一趟,别忘了。”

“臣记下了。”

>

林氏轻轻颔首,微微一礼。

紧接着,李杰又在宝慈殿内待了一会,跟刘娥闲聊了一阵,直到暮色降临方才离开。

望着李杰离去的背影,林氏颇为感慨道。

“娘娘,官家真的是长大了,知道体贴人了。”

这确实是她有感而发,国朝虽然是以孝治天下,但像官家这样每天早晚问安两次,且风云无阻的情况,确实不多。

尤其是近几日,官家每次留在宝慈殿的时间都会长上几分,言语间也没有刻意去提安慰的话。

反而是聊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

“是啊。”

刘娥喃喃道:“六哥确实是长大了。”

她口中的‘长大’和林氏口中的‘长大’却是截然不同的两個概念。

不过,林氏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另一边。

宫道上,张茂则提着宫灯走在前面,李杰紧随其后,步行赶往福宁殿。

李杰如今在宫内出行,已经不乘舆、辇等交通工具,而是靠步行。

一来,步行可以锻炼身体。

二来嘛,步行也能看到更多的东西。

途中,张茂则朝着后面看了一眼,眼见随行的宫卫距离他们有一段距离,这才低声说道。

“官家,大娘娘今日还好吧?”

“气色还是不太好,我已让林氏明天召御医过去。”

听到这话,张茂则若有所思。

官家这是要动手了?

不对!

不对!

张茂则连忙将这个荒唐的念头甩了出去。

虽然官家和医官院有联系,但为太后用药是何等的大事,稍有错漏,计划就会失败,并且还有暴露的风险。

官家绝不会这么做。

念及至此,张茂则的步子不由加重了几分。

李杰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望着张茂则一副浮想联翩的样子,他也懒得去提醒。

让御医去宝慈殿这件事,他还真没有什么坏心眼。

现在的刘娥和剧中刘娥所处的环境,已然大不一样,丁谓和她已经心生嫌隙。

另外,刘娥还擅自主张的将寇准召了回来。

这一步,绝对是臭棋。

最后,宫内刘娥也不是大权独揽。

李杰借着修陵的事收服了雷允恭,然后雷允恭又立了功,和蓝继宗等人多了一丝香火情。

这点香火情,虽然无法直接让蓝继宗等人归附,但到了某些重要的节点,这点香火情便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除此之外,李杰还准备暗中笼络一批勋贵。

这批人虽然都是武臣,且被文臣们压着抬不起头。

但三代过去,这些勋贵们通过联姻,彼此抱团取暖,早已编出了一张大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而真定曹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早在五代时期,曹芸就是后汉成德军节度都知兵马使,累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尚书令,追封越国公。

到了曹彬一代,更是辉煌一时。

后周太祖的贵妃张氏是曹彬的姨母,因为姨母的关系,曹彬一路高升。

后来,曹彬转投宋太祖麾下,更是先后辅佐太祖、太宗平叛割据,为一统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