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有活爹 第一百零九章 建筑人才(万更2/3)

霍海是没想到,在渡口居然能遇上刘彻的车队。

既然遇到了,那就一起去吧。

刘彻登船后都准备出发了,看到霍海的车队后,又喊停让等一下。

看到霍海**兮兮的小跑着上来,刘彻就想打他。

虽然霍海最近越来越白越来越壮硕,但还是不如以前那个小黑瘦子可爱。

现在这幅样子,活脱脱的小白脸模样,刘彻越看越想打人。

等霍海上船后,刘彻:“听说你当街追砍董偃?”

霍海拱手:“臣都想好了,等臣立了军功封了侯,就去宰了他,这样爵位可以抵罪。”

刘彻挑眉:“你敢!”

霍海抬头:“陛下,臣可是仔细研究了法律条文的,这么做是可以的。”

刘彻:“你这叫钻空子。”

霍海:“那要不陛下把律法改了吧。”

刘彻怎么可能为了这事儿改掉现行条文?

其实,之所以有这个条文,是为了省钱。

因为封的侯爵太多了,那些都是开过时代的功臣。

但说白了,刘彻又不认识这些人,别说这些功臣,就算是皇室子弟,刘彻不认识的,一律都想办法统统搞掉爵位。

这样本来属于他们的钱,就可以拿来奖励战士来打仗了。

问题是,别的人都不会为了杀人去立功封爵,但霍海搞不好真会。

而且霍海封爵太简单了,他在霍去病手底下,那不是乱封侯?

不过条文肯定是不能改的。

等霍海的人把要随身带的东西都带上船,这艘巨大的船开始往对岸开。

刘彻突然回头看向霍海,然后又回头看向了对岸,深吸了一口气。

霍海根本就不会什么跑去立功封爵然后以爵位杀人。

这个懒鬼当了官之后都睡到日上三竿,他会去北境打仗?让他去游览赚钱,还差不多。

刘彻很快就想明白了霍海要干嘛。

霍海是故意这么说的。

董偃陪伴自己这么久,身边这些侍卫还有太监中,不可能没有他认识的人。

这种事关性命的大事,一定会有人告诉董偃。

而董偃知道霍海居然当着刘彻的面说要杀他后,肯定会以为这是真的。

那么解决办法是什么?

答案是董偃比霍海先封侯!

虽然他当窦太主的情人轻松自在,在长安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但要封侯就必须去战场。

去战场,那可就不是窦太主说了算了,是卫霍说了算。

再说了,就算卫霍不动手,他董偃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玩意儿,去了战场上,又能有几成把握活下来?一成?

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刘彻就算想到了这一点,也不会阻止。

因为这一切的必要一环是,宫中有人通风报信,报给董偃。

这是大忌!

刘彻看霍海,不是在惊叹霍海用一招阴谋可能就能逼的董偃**。

而是在想,霍海有没有想到第二层。

如果霍海是故意的,是故意设计了这个圈套,提前就想到了有宫人传话的情况下刘彻就不会去救董偃了。

那就是两码事了。

这就从阴谋诡计,变成阳谋了。

到底是用谋略设计一个无功无爵的人问题严重,还是宫人联络外人严重?

很明显是后者。

刘彻现在想到了这一点,都不会阻止。

看着对岸,刘彻突然在想,霍仲孺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他生的儿子凭什么就这么厉害?

以前刘彻觉得霍去病之所以厉害,是因为他是自己带大的,厉害的是自己。

但是在和霍海霍光接触了三个月后,刘彻感觉问题出在霍仲孺身上了。

这家伙的祖坟得保护起来。

想到这里,刘彻突然反应过来,自己对于这种阴谋诡计居然不生气。

按理说,算计到自己身上来了,刘彻应该生气才对。

但实际上刘彻没法生气,因为回到第一层,霍海就是当着自己的面说要杀董偃。

别人都开诚布公如此真诚了,又有什么理由生气?

因为别人生的聪明,所以生气?

刘彻感觉到自己为什么不生气后,才知道,原来这个事情还有第三层。

刘彻看向江风拂过的黄色渭河水面,突然觉得,如果霍海不是这么个疲沓性子,而愿意真正的入主朝堂,那自己与他一对君臣,一定能超过那些儒生所吹嘘的上古圣贤之国。

刘彻:“曹襄刘胜他们上书让朕重修驰道,你怎么看?”

霍海:“臣看什么?”

刘彻:“他们什么心思难道你不明白?他们修建了长安大道,就是想要车夫都走长安大道,这样他们这条路上的人气就会旺盛起来,就能做生意了。”

“但是,修建驰道要多少水泥?如果这些水泥用在北岸修路呢?”

“各个矿区修建道路链接北驰道,然后驰道通往河岸,岂不是大大提高运输效率,让煤矿更赚钱?”

“而且,路修好了之后,煤矿工人更方便进长安消费,经济就能更繁荣了。”

霍海提醒:“陛下,治水。”

刘彻摸不着头脑:“治水?什么治水?”

霍海:“就是,治水,渭河。”

刘彻还是没懂:“治水?治……哦!”

刘彻终于想起治水什么意思了。????现在渭河靠长安城很近,刘彻和霍海规划着要让渭河改道往北移动。

如果现在修路,到时候不又被改道的河流截断了么。

要知道这改道没那么容易,后面霍海跟刘彻说起过,城市大了之后需要用水,提出给渭河分两个人工运河支流。

一方面方便用水,另一方面方便牧场这个方向的货物往北运输,更省钱。

所以,北面的规划要先治水,后修路。

提到治水,刘彻:“庄熊罴跟朕上书,城北的农田不够灌溉,他们想了一种办法,能引洛水到商颜,你怎么看?”

霍海想了一下愣住了,洛水和商颜中间可有一道山。

难道是井渠法?

刘彻微笑:“高度不够的地方,就修建石桥,上面留一个水渠,让水从上面流过。”

“你猜山太高水过不去的地方怎么办?”

刘彻还是很满意大汉人才多的,你霍海看看,咱们大汉不止你一个懂科学的人。

霍海:“是不是从山上竖着往下打井,然后把每一口井之间挖通?就成了一条山中隧道,人造暗河?”

得意洋洋的刘彻:“……”

这井渠法,能治理土地盐碱化,引干净水大量冲刷灌溉水质不好的区域。

要知道盐碱化不只是城市化的后果,有些地方水不太好,常年灌溉后,水被太阳蒸发了,水里面的杂质就留在了地表,时间久了也会盐碱化,一片良田,就变成废地了。

而井渠法引水,能解决一些这种问题。

“逢山搭路遇水搭桥,这个庄熊罴是这方面的专家,最好搞到研究院来,一方面把他懂的知识教给其他人,另一方面让他在研究院融会贯通其他知识,让他的建筑能力提升。”

“未来咱们开发新城,规划下水上水,还有道路桥梁,恐怕用得上他。”

其实这种方法不是庄熊罴发明的,而是民工发明的。

庄熊罴只是识货又学得快,所以把方法上报了而已。

这种方法来的是真的及时,历史上这个方法随着张骞第二次去西域,留在了帝国边疆区域,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坎儿井。

不过对于霍海来说这个很及时,自己马上就要搞大基建了,没想到井渠法的发明者就在这个时代,真是意外之喜。

船在岸上,刘彻:“对了,有没有什么办法制造出能让马车驾驶上去的船?”

霍海:“马车驾驶上去的船?简单,为什么要制造这种船?”

刘彻:“朕时不时要去同关煤矿视察,当然用得上。”

霍海:“为什么不修一座桥过河?”

刘彻盯着霍海:“你要不要想想你在说什么,你知道渭河有多宽吗?!”

霍海:“渭河有多宽?既然井渠法都可以给水搭桥,我们在河上搭桥不就完事儿了?”

刘彻:“你当朕不懂?所谓给水搭桥,实际上桥基还是在地面上,就算搭建有难度,也不是特别难。”

“而河里是松软的,怎么打柱子?更何况河水湍急,怎么在水流中立柱子?”

霍海:“陛下,咱们不是要治水吗?”

又治水?这和修桥有什么关系?

但汉武帝毕竟是汉武帝,脑子比一般人聪明太多了,霍海一提点,刘彻就明白了。

自己不是要改河道吗,在河上面先修好了桥,再通水啊!

甚至于,未必没办法用改河道的方法围堰修桥!

刘彻明白了:“修建一条通北的桥?!那可得修建八十米甚至一百米,能行吗?”

霍海:“一百米不够,我们要把桥修高一点,因为渭河还要通船,桥不能影响船,高度高了,桥的距离自然就远了。”

虽然像后世那样修桥很难,但是,在河道上树它十几个基桩浮岛,然后再连成一条大桥,就简单很多了。

更何况,这条事关命脉的桥,可以不计成本的用上钢铁。

规格高于这个时代的一切。

要知道,未来这桥上,要通铁路的!

就算在这座桥上砸进去钢厂一个季度的钢铁,砸进去煤矿一个月的产量,都是赚的。

毕竟能积累的工程经验,将会是真正的宝藏。

试想一下,五万工人几个月的生产量砸出去,加上以后需要的建筑工人的工作量,除了刘彻的首肯,这个时代谁能做的到?

可这个事情一旦完成,可以让整个科研院建筑方面的科技积累出一本教材来。

刘彻听完霍海的话,也明白了霍海的意思:“趁机从全国抽调修路搭桥的匠人,集中全国这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霍海:“不只是集中,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会愿意在长安留下,但也会有很大一部分眷恋家乡。”

“他们在这里学习的技术,带回去后,能提升各地的水平。”

“陛下,还是那句话,以后建筑行业才是重税区。”

刘彻手扶着船舷:“这件事情回去后立刻让李蔡去办,看来收购北岸田土的计划要加快了,煤矿的收益够用吗?”

霍海:“等到了矿上看看账本不就知道了。”

刘彻看着对岸,似乎看到了一个宏大的时代。

宽阔的马路上,看不到头的车,运送着煤炭,钢铁,水泥,砖头,往长安方向前进。

不只是这些,还有同关附近的粮食,蔬菜,全都送往长安。

如今长安的物价比同关高一点六倍,如果有了硬化道路,那同关附近的粮食等肯定会被送往长安。

水路通同关的地方,包括黄河南岸那些所有的物产都将会送往同关,通往长安。

这哪儿是同关,这分明是铜贯!

北方是因为煤矿才这样,未来水泥产量钢铁产量大了,其他方向的路修不修?

如果一条宽阔的水泥路直通黄河北岸,还什么匈奴?他在草原上宣布南下,大队伍都还没集结完成,晚得到消息两周的大汉天下兵马都到九原等着他们来赴约了。

刘彻想象的时间,船已经到了岸边渡口了。

装车完成后,车队开始北上,羽林卫快马跟随。

刘彻意气风发:“霍海啊,你读书多,史上可有如朕一般驾驭这么大的大车巡视天下的帝王?”

开大车?开大车害得看高欢高澄……

不是,还得看广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