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重量肉和同重量的谷物热量几乎相当,这里指的是鲜肉,干肉超过谷物。”
“同重量的精制谷物和干肉,热量是同重量油的百分之四十四。”
“蔬菜的热量微乎其微,但能帮助肠胃健康,所以也必须食用。”
“盐的食用和热量关系不大,但不食用盐,身体无法储存水份,会造成脱水脱力,而食用过量的盐也会导致身体变得乏力。”
“所以营养学得出一个结论,人体生存需要两种物质,一种叫做大量元素,一种叫做微量元素,其中大量元素因为主要食用肉,谷,菜就可以生存,所以这三种被称为三大必要营养素。”
“而油的热量远高于它们,被称为是高热量营养物质。”
听霍去病说完,很多人很懵逼。
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这么正式把所有人拉在一起讨论?这无非就是个民生问题嘛。
要讨论不应该是朝堂大朝会讨论么,怎么要开小会?
卫青:“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油其实可以一定程度上代替其他三大营养素,只不过不吃也行,但吃的话热量比他们都高。也就是说,打仗的时候吃油,比吃肉还管用?”
一群人都懵了。
李蔡:“也就是说,如果运输油,一份油可以当两三份肉来看待?那如果打仗时我们运输肉和油,岂不是能节省大量运力,这样路上造成的损耗就会大大降低?”
一群人面面相觑,这才知道这份报告对帝国的作用。
战争的后勤模式可能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霍去病抬头:“这只是报告的第一个结论,还远不止如此而已。”
霍去病把上面得出的一条一条的结论挨个念了一遍。
所有人都开始用自己的大脑思考起了世界的改变。
有了这些知识之后,战争已经完全变了啊!
不只是战争变了,整个国家都变了。
特别是营养学报告中提到了一个预测结论。
营养学报告在考察调查了大量样本后,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在良家子以上的家庭到贵族家庭中,分布有一些饮食比普通人多的贪食人群。
结果对比之后发现,他们各自对比自己同财富量的人群,抗病能力更高。
简单来说,普通比较瘦削的人,远不如壮硕的人能抵御疾病,而肥胖的人,远比壮硕的人能抵御疾病。
因为一般得了严重的疾病,都会消耗身体储存的热量,来修复修补身体,所以一般人生病后都会变瘦。
所以,肥胖的人和壮硕的人,更能抵抗疾病。
但报告也指出,肥胖的染病概率远比瘦削和壮硕的人高。
也就是说,人体最佳状态是,壮硕且稍胖。
但这份报告又指出,体重大的人比同身高瘦削的人保持体重不变的基础消耗要大得多。
换而言之,长得胖的人,消耗的热量比别人多。
研究报告最后给出了一个建议,建议所有民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早中晚三餐制,放弃上午饭下午饭双餐制。
同时注意搭配,长期饮食必须同时包括肉类、谷类、菜类。
加上前面另外一篇医学报告的结论,营养学建议还提出,尽量保持所有进食全部保持纯熟食,水果和干果除外。
同时还建议每个人每天根据体重,饮水至少一点五升(一点五公斤)到四升(四公斤)之间。
每个人每天应该摄入,三到六克盐(一克等于千分之一公斤)。
如果有持续性剧烈运动,饮食、水、盐量酌情提高。
不够聪明的人压根看不出这份报告在讲什么。
而在场的都是聪明人,所有人都明白,这份报告,简直是一份超级练兵手册!
最健康等于什么?等于最高战斗力基础!
只要根据这份报告来搭配饮食,强制性调整将士们的饮食结构,就可以成规模的复制身强体壮并且随时精力充沛的战士!
如果不考虑花费的话,只要照着这个来,培养出的军人身体方面会达到巅峰状态,配合军事训练,士兵战斗力将会强的可怕。
这哪儿是什么营养学报告。
这**不是超过《孙子兵法》的兵法吗!
本来兵法中最重要的就是后勤,但以前认为的后勤,看来是不够了。
如果按照这个来,只要后勤跟得上,对手压根没有任何胜算。
所以,朝廷应该从政令的角度,推动民间提供这些东西吗?
懂简体字的都在看报告,不认识简体字的,都在跟旁边的人讨论。
唯独刘彻坐在自己的沙发上,认真的看起了霍海写的推荐前言。
上面是这么写的。
【科,禾斗也,计量。
当用在法律上,就是规矩的意思,比如金科律例。也有课程,条款,种类的意思。
当用在自然规矩上时,就成了科学。
在创办科学报之初,我想过很多题目放在第一期。
比如数学、语文,他们都是科学的工具,要用语文去理解科学描述科学,用数学去计算科学规量科学。
但最终,我选择了健康卫生与营养学的课题。
未来,当科学蓬勃发展,远超我们想象时。当人类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纵横天地之间的时候。
希望所有科学人能记住,科学以人为本。
所有的科学都必须记住,一切研究成果都是要为人服务的。
这个人不是哪一个人,不是我,也不是科学家自己,而是为了人类这个族群。】
刘彻翻了一页,看到霍海接下来写了第二段内容。
【目前,大汉选拔人才,主要采用察举制,推举制。我希望随着各个学科的发展,缔造出新的制度,科举制。
科举制这个科,不是指科学举人的制度,而是指各个学科举人的制度。
在每个学科选拔最厉害的人,在所有学科中选拔综合能力最强的人。
为国效力。
所以,用一句话作为科学报的永恒主题。
科学以人为本,科举为国选才。】
其实这其中还隐藏了第三句话,应该放在两句中间。
那就是,学习科学,成为人才。
霍海之所以没有把这句话写在中间,是没法写。
总不能告诉所有人,‘要发财来学科学,要升官来学科学’吧?
刘彻装作若无其事的又翻了一页,心中却一直在思考这个推荐语。
其实这根本不是推荐语,这分明是宣战书。
这份宣战书中,阐明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科学才是大汉这个国家的未来。
无论你是黄老道,还是法家,还是儒家,你们要是识相的话,就成为科学的一部分。????成为不了科学的一部分也没关系。
我以后会推动科举,搞很多学科,你们至少要站在我这边,成为科举中的一门学科。
如果反抗,那就是死。
之所以霍海写这个玩意儿,实际上是提前探过刘彻口风的。
之前刘彻取消掉了今年应该有的举孝廉,就是在等新的真正的适合的选拔制度。
那时候霍海还没意识到这一点。
不过连续听到别人说举孝廉停掉了之后,霍海就明白刘彻的想法了。
而刘彻也有两手准备,那就是太学学生。
太学译经团队的人数,随时都可以抽调出官员出来。
但是太学的考试,一直迟迟没有开始。
霍海的研究院拿到编制后,霍海就已经开始思考是不是该提出科举制了。
但问题是,提出这个玩意儿,基本上就会得罪现在的所有老贵族和文武百官。
也只有新贵族和最近八年打匈奴升官这些武官,处于中立状态。
提出来之后就注定要和老势力闹翻了。
不过,霍海还是做了不止一次准备。
首先就是霍海专门去得罪了张汤,然后利用和张汤的冲突,提出了自己的经济之策。
这些策略都还没完全施展开,就已经为长安县打下了不错的基础了。
翻年之后,真正的打出狗脑子的对抗就要开始了。
霍海第二手准备是专门去得罪了董偃。
因为得罪了张汤和董偃的缘故,霍海接下来很多行为,会被很多没看懂局势的人认为是针对他们两个在做事。
但是,那些老旧势力中的聪明人,已经都快明白过来了。
他们才是霍海最大的对手。
他们就是那种“钱,我不想出,但!货,我又想要。”的人。
他们想要在这次变化中,把经济的东西全抓到手里,继续强大自己。
同时又不想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利。
要知道察举制推举制,谁在推荐别人做官?他们。
所以,科学提高生产力,他们想要,科举选才,他们不想要。
但,霍海推动这一切到现在,就必须要两步一起走。
因为一旦有了强大的生产力,却失去了上升通道,阶层固化,普通人读书但却没有考试让他们去考,那就要出问题了。
科举制和一切制度都不一样,就是因为考试这两个字。
这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一种上升通道了。
没有之一。
考试可以很难,哪怕难到了全国一年只选一百个甚至十个呢?至少要有看得见的能入选的。
刘彻是什么人,只需要稍微看一下,就能看出症结。
科举制的选拔方式只可能是考试,而考试,就和现行制度的所有受益人都冲突。
而且是不可调和的冲突。
其实,刘彻面前这些人,就是霍海要对付的敌人。
朝堂三公九卿。
三公就是超级大贵族,而九卿不止九个,而是所有中央有两千石的实权官职,包括地方大员。
他们一定会挡霍海这条路。
但是刘彻还真没办法一口气把他们换了。
因为他们也有能力一口气把刘彻给换了。
刘彻最好的办法是,完全不站出来,就看着霍海和他们斗,谁赢都是忠臣。
但霍海才几岁?马上十八岁。
怎么斗?
就算霍去病和卫青站在霍海这一边,斗得过吗?
刘彻对此持有怀疑态度。
“这小子主意多,既然他敢放出话来,恐怕就是做好了准备了。”
这就好像修桥的计划,既然渭河改道了,那新河道上肯定已经修好一座桥了。
但刘彻一点都不知道霍海到底有什么办法,能解决眼下的问题。
这可是帝国所有的高层。
当然,他们也可以投入科学的怀抱,转化成新的高层。
但……既得利益者为什么要改变?只要躺着不动,谁能拿他们怎么办?
散会之后,张欧坐在车上,重新拿出了科学报。
“科举制。”将报纸收起来后,张欧眯了眯眼睛:“去长安县逛一逛。”
这个历史上面面俱到八面玲珑没得罪过任何一个人,在朝堂上被称为第一忠厚人的老者,闭上了眼睛。
以前,张欧只需要在遇到难题时哭一下,问题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
因为人情体系,一位忠厚的老者,都被逼哭了,你们还要怎么样?
就从了吧。
但是,考试是有时间的。
哭,也要算时间。
科举制来了,哭,没用了。
张欧从庶出子,到位列三公,而且还是御史大夫,是宰相预备役排名第一位的高官。
同时还不得罪任何人。
为的是什么?
为的就是自己那傻儿子还有傻儿子的儿子能继承这份**遗产,不求成为大官,只求张家世世代代有人保举为官,永远能吃上这口饭。
但是,现在这份遗产要化为泡影了。
年少的张欧一眼看过去‘庶出子继承不到遗产哟,分官你还有份,你儿子应该是没有的,你有本事你去当爵一代去吧。’
年老的张欧一眼回望‘高官又如何,以后得考试,你儿子登上末班车了,你孙子没有这回事儿了。’
在原来的规则下,努力了一辈子的张欧,想要一个人完成家族百代重任的他,不可能平静的接受新时代的到来。
张欧思索着今天在场的每一个人。
谁才是盟友?
谁是盟友可以慢慢感知慢慢查。
不过,自己一辈子的老好人,难道要在这时候站出来高举大旗发号施令吗?
张欧心中,有了三个名字,石庆,孔安国,李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