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一百零三章 痛改前非?

从钱教授家里回来以后,张潮心绪难平。

虽然这段时间精力的分散让他有些骑虎难下,但是既然已经走到了这个地步,也只能自己先扛着了。

不过既然王濛说要看看自己的剧本,那就不好再拖延下去,需要尽快把《窝头会馆》完成才好。

元旦过后,燕大、燕师大就正式进入期末节奏了,有些课程要考试、有些课程要写论文,张潮也是忙得脚后跟打后脑勺。

要不是上辈子读过一次中文系,估计期末挂科得挂一片。

权勇先也拿着写好的中篇《悬崖》和前三集的剧本来找他了。

这篇以及剧本前后写了1个多月,加起来一共5万多字,虽然在诸多细节上与张潮看过的电视剧不同,但因为他几乎每次去燕师大上课,都会和权勇先交流,所以整体上仍然保持了一种充满悬念、高度紧张和压抑的氛围。

张潮认认真真把和剧本都看完,往桌上一拍,道:“写得太好了!老权,你可是写了一出好戏啊!”

相比于《雪狼》,《悬崖》无疑更加内敛、深沉,甚至可以说是阴郁,但恰恰是这种气质,赋予了《悬崖》其他谍战剧难以媲美的特殊气质。

权勇先道:“我自己也是越写越兴奋,很多时候,都觉得周乙这个人物就站在我的身后,看着我写他的故事。”

张潮道:“你准备寄给哪里?”

权勇先道:“我和《十月》、《人民文学》的编辑都比较熟,都在上面发过作品,我觉得就投这两个中的一个好了。”

张潮道:“《十月》是双月刊,逢单出刊,3月份的稿件一般1月份就已经排队排好了,想插队很难,这样就可能拖到5月份,甚至7月份。投《人民文学》会好点,快的话3月份就能登。

如果被拒稿,我们再试试《十月》或者《花城》。”

权勇先道:“那好。我们就投《人民文学》!”

张潮道:“剧本我就先放着了。忙完期末这一阵,我自己给华宜那边送过去。”

权勇先笑道:“一个人读两所学校,滋味如何?”

张潮挥了挥手里的稿子,开玩笑道:“要不是刚写好了《蜗居》,我就拿你这篇去给写作课顶账了。”

权勇先笑道:“拿去用呗,反正有你的署名。”

送走了权勇先,张潮又投入《窝头会馆》的创作中去。一直写到1月17日,学校快要放假了,才真正完稿。

张潮先是把电子档发给了程欣、丛治晨他们,然后自己带着打印稿,去找王濛了。

王濛如今早已经退休了,住在燕京东四环的一个小区,闹中取静。

张潮按照王濛电话里说的楼栋、房号,找到了他家,按了门铃后没一会儿,王濛就出来了开了门。

王濛一边把张潮让进了屋子,一边说道:“自从听你说了《窝头会馆》这个故事,我心里就直痒痒。还以为你得写到过年以后呢,没想到这么快就写好了。”

张潮道:“同学们急着要啊,参加今年8月的大学生戏剧节,5月份前就要确定剧目。不在春节前写完,他们哪有时间背剧本、排练。”

王濛道:“你这也是‘一专多能’了!不过你还是要以创作为主,其他事情太多了,容易分心。我听说你自己搞了个公司?”

张潮道:“是。主要是想做一些作品版权和衍生品方面的尝试。不过我也在反思,自己的身份是不是就此变成一个商人了?自己的初衷是不是被改变了?”

王濛道:“这两个身份其实不矛盾,很多商人也在写作,还有作家有钱了也做些投资。我前几年看过一本叫《万物生长》,写的很好,作者是个医生,后来又去美国读商科,做了外企的大老板,听说还在写。

所以关键在于,你会不会为了商业利益,去出卖自己的作家人格。作品可以商品化,作家的人格不能商品化。”

张潮听完默然,王濛打趣道:“是不是要‘痛改前非’了?没有必要,只要处理好作品和商品的关系,你的底色还是一个作家。好啦,赶紧让我看看你的《窝头会馆》。”

张潮忙把厚厚的一叠打印稿掏了出来,递给了王濛。王濛接过来一看,笑道:“难为你有心,还把字放大了。”

5万字的稿子,一般人看完也只要1个多小时,何况王濛这样的老作家。但是这一次,他整整看了2个多小时,再抬头时,眼中微泛泪光。

王濛摘下眼镜,用手帕擦了擦眼角,又沉吟许久,才开口道:“你写了一出好戏啊,张潮。”

然后又翻了翻稿件,道:“你写这出戏,费了不少心思查资料吧?还有这里面对北京方言的运用,完全看不出你是个南方人。我看着看着,就像回到了50多年前那段动荡的岁月……”

张潮听王濛讲完自己的回忆后,诚恳地问道:“您看这部剧还没有要改的地方?”

王濛调整了一下情绪,笑道:“虽然说几乎没有作家不想写剧本,但能写好剧本的作家凤毛麟角。这方面我给不了你建议,我自己在剧本创作方面是彻底失败的。我想看《窝头会馆》,主要还是担心你在燕京风土人情和方言运用上出什么问题,但现在看,我是多虑了。”

张潮道:“老舍先生的作品,尤其是《四世同堂》,是了解动荡局面中老燕京人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的一把钥匙;还有像刘一达这样的作家,则提供了非常丰富和生动的语言资料……”

王濛听完张潮所述,赞同道:“老舍先生对老燕京人的刻画,确实细腻入微、妙至毫巅——你这出剧,给大学生们演,好像有点可惜了。”

张潮道:“您是说……”

王濛道:“我和人艺的刘院长熟,你这出剧简直就是为了人艺量身打造的!”

张潮想了想还是拒绝道:“您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是这出戏我已经给了燕大剧社。至少在大学生戏剧节结束以前,都由他们独家演出会比较好。”

从王濛家里回到燕大,张潮很快就接到了燕大剧社的电话,让他赶紧到剧场的后台一趟。

等张潮到剧场的时候,除了认识的几个同学,其他剧社的骨干成员也都在,不过剧社并非纯由中文系的同学组成,所以张潮对其他人不甚了了。

一个看起来颇为成熟的男生主动过来和张潮握了握手道:“我是剧社的社长崔文钦。”然后指了指身边的人:“这是编剧、导演何叶,这是范嘉翎,副导演;这是闫冰,道具和服装……”

燕大剧社虽然只是个学生社团,但是组织结构与正规剧团没有两样,各个门类齐全,也是学校重点关照的社团,场地、资金都不缺。

去年大学生戏剧节,他们公演了萨特的名作《苍蝇》,颇受业内外好评。今年他们原本准备的剧目是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与青华排演的《思凡·双下山》都是爱情主题,但是在内涵和形式上显然被盖了一头。

崔文钦道:“我们剧社的成员昨晚几乎一夜没睡,都在读你的剧本,今天早上我们还开了一早上的会。你这出剧,写的太好了!”

何叶也道:“剧社的成员,都决定申请延迟离校,趁着寒假在学校把《窝头会馆》粗略排一下。争取在3月份或者4月份,达到能演出的效果!”

崔文钦道:“今天急匆匆地请你来,就是怕你事情多,一放假就离校了。剧本里很多东西我们都还要请教你!”

张潮道:“那现在是……?”

“剧本围读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