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日,永宁公主出宫之时,朱翊钧已经去两宫太后处分别请过安,到了文华殿。
今日并无经筵,朱翊钧来文华殿是有更重要的事:召开御前内阁会议。
内阁开会一般不在文华殿,而在内阁,称之为阁议。阁议,皇帝偶尔会直接御临内阁参加,偶尔会宣内阁诸阁老至指定地点召开,这个地点在隆庆以后,多数时候都是文华殿。朱翊钧亲政后更直接,九成九都是在定在此处,仿佛是为了纪念什么一般。
说是阁议,其实不止五位阁老与会,还有一人,乃是吏部尚书杨巍。
杨巍本是“无党派人士”,既不算心学派,也不算实学派,但他曾经长期在宣大、山西和陕西任职,和张四维的交情颇为密切。
杨天官既然与会,也就意味着今天阁议的议题已经很明确了,必是与铨务有关。
辰时二刻,朱翊钧御临文华殿。内阁五位阁老与杨天官都已经提前等候,见皇帝到了,纷纷上前参见。
朱翊钧似乎比一个月前要略微清减了一些,看起来面色不是太好,一直皱着眉头,此刻摆了摆手,道:“不必多礼。陈矩,给诸位先生与杨卿赐座。”
杨巍虽然是权位不逊于阁老的吏部天官,但由于他没做过经筵日讲官,又毕竟不是阁臣身份,是以不能算是“先生”。
六位重臣谢过皇帝,自有小宦官在陈矩的示意下请他们落座,皇帝自己早已坐在了御座之上。
朱翊钧面色略微有些偏冷,淡淡地道:“今日宣诸位先生与杨卿前来所为何事,想必无须朕多言。申先生,内阁对于高务实平定西北之乱的封赏,现在可有章程?对于郜光先、梁问孟等人的处置,又有什么说道?另外,对于诸镇总兵、副将(即副总兵)、参将等与战之将的赏功罚过,又有什么决议?”
到底是当了多年皇帝,朱翊钧这里的三个用词颇有讲究。对于高务实的封赏,他用的是“章程”;对于郜、梁二人的处置,用的是“说道”;而对于一干武将的赏罚,则是“决议”。
这三个词当然是有差别的。
此时的“章程”与后世稍有区别,大意是原则性的安排办法,但总体来说是一个比较粗略的意思,或者说方向性的意见;“说道”则更不确定,只是问内阁对此事的大概态度;而“决议”就肯定多了,意味着皇帝一般不会反对,即便有所调整,范围也不会太大,或者说涉及的对象也不会太多。
朱翊钧这三问,实际上已经是给今天的这次御前阁议提前“定调”了,作为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六位重臣而言,听出皇帝的画外音毫无困难。不过,大明的文臣嘛,是不是听招呼那就不好说了。
申时行是被朱翊钧点名的,当然要出来答话。只见申元辅虽然坐着没动,但仍然微微欠身,拱手道:“皇上方才提到的这三件事,内阁方面都有所议论,臣且一一道来,供皇上宸断之参详。”
朱翊钧点了点头,虽然面无表情,但话倒是说得很客气:“有劳申先生。”
申时行便清了清嗓子,道:“关于诸镇武臣此战之功过赏罚,兵部已经题奏了详细的条陈,吴阁老已经对其做出了初步的审视,做了几点小的调整,然后在内阁阁议之中拿出来议论了一番。
大致上来说,内阁赞同调整后的意见。但臣以为,其中关于李如松的赏赐略薄,可以再稍微大方一些,以符皇上选贤用能之至意,也可使李成梁感怀皇上顾念老臣之心。”
朱翊钧未置可否,只是转头朝吴兑问道:“吴先生,李如松的封赏现在是如何安排的?”
吴兑摸出一道条陈,打开来看了一眼,念道:“回皇上,宁远伯应袭、镇守山西总兵官、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李如松因西北诸功,晋一级,充提督蓟辽保定山东等处防海御倭总兵官,荫一子锦衣卫指挥同知,赏银五十两。”
朱翊钧略微思索,又问申时行:“申先生,此似正常升赏,你既认为略薄,不知有何看法?”
申时行道:“若仅按正常斩首所获来看,此升赏并无不妥,然则李如松庄浪卫一战虽然斩首不及脱脱、伊勒都齐等部,然其所发挥的却是定鼎之功,因此臣以为可酌情厚赏。”
“申先生所言亦有道理。”朱翊钧点了点头,对吴兑道:“李如松可有赐服?”
吴兑答道:“有大红纻丝麒麟服一袭。”
“那就另赐飞鱼吧。”朱翊钧摆手道:“赏银也多加二十……三十两。”
申时行还没来得及说话,吴兑已经立刻接口道:“臣遵旨。”
旁边的申时行被他这句话给堵了回去,本来都已经张嘴,最后还是决定算了,又把嘴闭上,再次保持沉默。
别看朱翊钧连给李如松赏银从五十两提高到八十两都纠结了一下,其实这还真不能说是小气。打个比方,戚继光打出某些“大捷”的时候,赏银经常性的只有二十两、三十两,所以一开始吴兑给李如松赏银五十两,这就已经相当大方了。
而朱翊钧再加了三十两,毫无疑问已经是“厚赐”。某些电视剧里皇帝打赏动不动就赏几千甚至几万两的,基本都不符合史实,至少肯定不符合有明一朝的史实。
要是真连李如松都要赏几千几万两,高务实得赏多少?这场仗打完,全部的参战人员加在一块儿,国库直接破产了。
朱翊钧见申时行“没有异议”,稍稍有了点微笑的样子,问道:“申先生,接下来呢?”
申时行的脸上倒也看不出什么其他的意味,更无气馁之色,平静地道:“对于郜光先与梁问孟的罪过议定,内阁方面意见相差颇大。”
朱翊钧目光一凝:“都有些什么看法?”
申时行面色稍稍难看了一点,道:“臣以为此二人一个是苛责属下,克扣军饷,导致哱拜举兵,实乃罪首。此罪纵不至死,亦当夺职去位,再由法司详细审问,以定具体罪责;另一人御下无方,瞻前顾后,犹豫纵敌,战守失策,臣以为一个革职待勘怎么都是够的。”
朱翊钧便朝其余几位阁臣看了一眼:“诸位先生有何异议,不妨也说来听听。”
许国见皇帝看着他,便道:“臣与心斋兄是附环洲兄之议。”
>
心斋是指张学颜,环洲是指吴兑,所以朱翊钧便朝吴兑望去。
“臣以为元辅之言有所偏颇。”吴兑说话倒是和打仗一样摆明车马,道:“元辅说郜光先御下无方,但郜光先乃是总督,梁问孟乃是巡抚,梁问孟不能算是郜光先之‘下’,谈不上御下。若指的是哱拜,则哱拜素有不法之举,亦曾多次为督、抚所纠,但他乃是蒙古人出身,督抚虽有所严格,到底不便轻易处置,这也是情有可原,九边各处皆是如此。
至于说梁问孟,所谓其克扣军饷一事,高务实此前已有明文奏上。那非是克扣,只是量体裁衣——今年军饷不及往年之数,梁问孟身为巡抚,若是没个规划,上半年吃了饭,下半年宁夏数万大军就全都去喝西北风吗?哱拜因此反逆,非是梁问孟之错,是他狼子野心,不服教化之故!
而至于苛责属下,臣想问一问,除了哱拜之外,梁问孟还苛责哪位属下了?张惟忠当初宁可一死亦不肯为叛臣,若是梁问孟也苛责了他,他还会这样吗?臣以为未必,可见梁问孟之所为,仅仅针对哱拜。
那么他为何针对哱拜?难道现在不是已经证明哱拜的确图谋不轨么?梁问孟查知哱拜野心,考虑他是蒙古人,对他加以限制,臣不知何罪之有。另外,梁问孟被俘之后,铁骨铮铮,誓死不屈,这总是事实吧?
此前高务实的家丁可是从宁夏的死牢里把梁问孟救出来的,以他宁夏巡抚的身份,只要稍稍服软,哱拜岂会如此对他?以此来看,至少也可见此人之忠义,纵然行事出了些意外,毕竟其情可悯,愿皇上详查。”
朱翊钧蹙眉思索片刻,又朝王家屏问道:“王先生,就你没有发言了,你可有什么要说的么?”
王家屏虽然在内阁诸臣之中的地位是吊车尾的,但那也是阁臣,也有发言权的。因此他点了点头,道:“臣以为元辅与三位阁僚的意见一个失之严厉,一个失之宽宥。郜光先举棋不定,的确有西北贫瘠之故,然则战守失策也是事实,不能不罚,只是不必过度。
梁问孟也是一样,其虽有吴阁老所言之因,亦有宁夏沦陷之果。倘若忠义不赏,过失不罚,朝廷何以施政,皇上何以御民?”
朱翊钧皱眉道:“王先生的意思朕大致了解了,但王先生究竟认为该如何处置?”
“赏功是赏功,罚过是罚过。”王家屏慨然道:“郜光先可冠带闲住;梁问孟可赐忠义牌坊一座于其乡梓,但革职回籍。”
所有人都看着皇帝,朱翊钧倒很淡定,微微点头,道:“朕看就这么办吧。”
众人本来还想等皇帝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样决断,但朱翊钧似乎并不想多谈,反而微微转头,对申时行道:“申先生,该说高务实的封赏了吧?”
申时行心中也难免有些叹气,其实朱翊钧一开始摆出三个问题的时候,高务实的封赏问题就是第一个,但申时行刻意反过来回答,把这个问题放到最后。谁知道皇帝对前两个问题的态度似乎早就明确了,根本不费多少时间便做出了决断,然后马上问起了他最关心的事。
心中叹息归心中叹息,申时行的脸上却看不出丝毫痕迹,他只是平静地答道:“皇上,关于高务实的封赏,首先要确定的还是庄浪卫一战运筹帷幄之功究竟归谁。
此功归高务实,亦或者此功归魏学曾,对于高务实此战之封赏影响颇大,不可不查。”
朱翊钧微微一笑:“既如此,申先生以为此功归谁合理?”
“魏学曾。”申时行这次回答非常直接:“国朝自有法度,官吏自有任免,战时之功自然由在任之人获得,未曾听闻有上溯前任而赏者。况且高务实也不是魏学曾之前任,他只是因魏学曾未及赴任而代行其权。臣以为主客有别,不能混淆;功赏有人,不能错置。”
朱翊钧依然不置可否,又问其他人:“诸位有何意见?”
这一次情况不同了,许国表示赞同申时行的看法,理由是“高务实有实功,然国朝法度为大”,所以他认为不能坏了规矩。
张学颜与吴兑表示这功劳该归高务实,理由是“德懋懋官,功懋懋赏”,谁的功劳就该给谁。这两句话很好解释:德行高尚的便授以高官,功劳大的便给以丰厚的赏赐。原句出自《尚书·仲虺之诰》,在座诸位都是倒背如流的。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关键根本不在于这个功劳本身该归谁,而是这功劳到底能不能给高务实。
目前的情况很明朗,申时行和许国都认为不能给高务实,要“维持法度”;张学颜、吴兑认为该给高务实,因为这是“儒门至意”。
朱翊钧便又朝王家屏看去。
王家屏面色淡定,淡淡地道:“臣以为此功应给魏学曾。”
不知道王家屏是不是在内阁内部阁议时没有表态,他此时这么一说,申时行、许国也好,张学颜、吴兑也罢,都有些惊讶。
反倒是朱翊钧的表情看不出惊讶,只是饶有兴致地问道:“王先生是何理由?”
王家屏道:“恕臣斗胆,倘若此功给了高务实,此番皇上是不是便要将之封爵了?”
问得这么直接?好好好,果然是王家屏。
朱翊钧居然忍不住笑了起来,反问道:“若有如此大功,难道不该封爵?”
“该封。”王家屏说话果然与常人不同,他说了这半句之后,面对满堂诧异之色毫不动容,接着道:“所以臣不能赞同将此功归于高务实。”
朱翊钧忍不住问道:“这是为何?”
王家屏答道:“国朝历来珍惜名器,以至于名器贵重,不可轻得,而正因为不可轻得,是故人人向往。高务实年仅二十有五,倘若便授之以爵赏,将来还有数十年时间不说,单说对察哈尔一战,便已是近在眼前之事,我朝廷届时莫非不让高务实领兵耶?倘若他再领兵得胜,偌大战功以何酬之?
臣料此事若是顺利,彼时之高务实应该还不到而立之年。覆灭残元,二祖列宗之所望,但有此功,臣恐进爵一级是定然不够的,难道彼时便要封其为国公了吗?”
-----------
感谢书友“霜之宝瓶”、“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的月票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