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便能激发生产活力,于国于民都大有裨益……”
朱元璋目光锐利如鹰,紧紧盯着他,紧接着又问:
“那依你之见,从奴隶制骤然过渡,西南的百姓能够迅速适应封建的规制吗?会不会引**乱?”
陆知白拱手,不卑不亢地答道:
“陛下圣明,此种转变绝非易事!所以才提议先以粮食安抚民心,让百姓切实感受到朝廷的恩泽。
再辅之以教化,使其知晓礼仪、明白律法,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每一步都需见实效,才可实现平稳过渡……”
陆知白心中却在想,这算啥,还有从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一步跨千年,快过了好几个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呢。
这是兔子家的特殊现象。这些特殊的少数民族,又被称为“直过民族”。
不过,那时候的少数民族,没有那么野了。
但在古代可不是啊,深山老林的少数民族,一个个彪得不行,不然活不下来。
在明初实行改土归流,对君主和臣子,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朱元璋听后,沉默良久,在心中仔细权衡其中利弊。
朱标在一旁凝眉思索。
方才陆知白的一番讲解,如醍醐灌顶,令他灵感泉涌,诸多启发涌上心头。
他脸上浮现温和笑意,徐徐开口:
“我亦觉驸马此方略极为正确。‘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怎能容那些土司势力膨胀?
如此看来,往昔羁縻怀柔政策,怕是弄错了招抚对象。当以民众为重,而非土司!”
陆知白赶忙回应:“殿下,话也不能这般绝对。万事万物皆有时序,不同阶段自当有不同应对之法。
诚如古语‘擒贼先擒王’,初期策略,收服首领乃关键。就像在贵州对待彝族,先让霭翠归降便是此理。
但局势稳定后,就不可再放任土司坐大,应着力争取民众力量……”
朱元璋听闻,双眼微眯,神色沉稳,缓缓说道:
“此事,绝非短时间能成,急不得,需面面俱到,深思熟虑。
只是,若依你之法,不知西南需投入多少钱粮?若毫无成效,又当如何?”
陆知白略作思忖,道:
“欲得民心,必予实利,此乃千古不变之理。
届时官府可直将粮食发放至民众手中,绕开土司。同时多向民众宣扬朝廷恩泽……”
说到这儿,他恍然想起,又道:
“对了,具体手段应为‘打击一批,拉拢一批,团结一批’,如此各个击破。”
朱元璋亦是点头称赞:
“不错。西南内部情况复杂,并非浑然一体,各地情形都有差别。
除了总体方略,还需因地制宜,方能药到病除。”
陆知白连忙点头:
“这类事情涉及众多人,务必要定位好,谁是朋友谁是敌人,不可混淆。
之后分化瓦解,逐个击破,最好是能够化敌为友,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
朱元璋深表赞同,却又不禁喟然长叹:
“此事艰难异常,不知要耗费多少时日与心力……”
朱标神情坚毅,语气笃定:“为江山社稷、长治久安,再难也得做下去。”
朱元璋微微颔首,目光望向朱标:
“咱打算先以三十年为期,让西南彻底融入华夏!若咱未能完成,你便接续下去。”
朱标听闻,连忙大声道:“父皇!切莫说这般话。”
朱元璋摆了摆手,洒脱道:“这些都是迟早的事,不必忌讳……”
古代的皇帝,很少有愿意提前退位做太上皇的,基本都是不死不撒手。
朱标眉头皱起,却知父亲所言并非无端感慨,而是对大明江山未来的深远忧虑。
朱标心中酸涩,却目光坚定地说道:
“父皇放心,儿臣定当不负所托……若有一日需儿臣承此大业,必殚精竭虑,死而后已!”
朱元璋看着眼前意气风发的儿子,神情满是欣慰与期许。
他缓缓起身,望着墙上的大明舆图,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创业难,守成更难,不仅需有长远谋略,更要有坚韧不拔之毅力……”
陆知白也在一旁表态说:
“陛下与太子殿下心怀天下,此乃大明之幸,百姓之福。
儿臣愿竭尽所能,为西南改制出谋划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朱元璋转过身来,目光如炬,看着陆知白说道:
“你既有此心,甚好。但此事现在既已想明白了,有了眉目,咱反而不着急了。
咱先着人去西南各地详细勘察,了解风土人情、诸土司势力分布,以及民众生活状况等等,整理成详细奏报。”
陆知白应道:
“此举是应有之义。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至于具体人选,当然是朱元璋自己决定。
朱元璋又思索了一番,摩挲着手指说:
“方略虽然定下来,却不宜公之于众,免得走漏风声,反而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