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之政 第五百五十三章 天高皇帝远啊

先前魏国幅员千里,大梁城在腹心之处,更有河东河内与中原互为犄角,魏国强盛之时,自然是只有他打别人,没有别人打他的份儿。

但是现在,如果秦国打过来,他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抗。

并且还有大患!

魏惠王时期为了修建水运交通线路以及发展农业,修建了大型人工运河‘鸿沟’,将黄河与淮河首次连通一起。

这条人工开凿的‘大沟’,以魏都大梁为中心,从荥阳以北起,引黄河水经大梁城折向东南至陈都宛丘,向南注入颍水,由此入淮河。

鸿沟前后数次大修,西自荥阳以下引黄河水为源,向东流经中牟、大梁,折而南下,入颍河通淮河,把黄河与淮河之间的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菏等主要河道全部连接起来,构成了鸿沟水系。

鸿沟有圃田泽调节,水量充沛,与其相连的河道,水位相对稳定。向南通淮河、邗沟与长江贯通;向东通济水、泗水,沿济水而下,可通淄济运河;向北通黄河,溯黄河西向,与洛河、渭水相连,使大梁城和魏国一跃成为全国水路交通的核心。

位处中原,凭借这联通天下的水路,魏国一向最是富庶强大。

大梁城哪都好,唯独在战争地势上处于绝对的劣势。

大梁城地势低沉,北有黄河,再加上多年构建的鸿沟水系,一旦水攻,整个大梁城方圆百里都要成为一片泽国,所有人都要去喂鱼。

对于大梁城的优劣,魏景湣王不是不清楚,或者说天下人都是清楚的。

只是以前魏国势大,这个所谓的威胁也不是威胁,没人能打到他家门口儿去挖他家的河。

可是现在,魏国出门就是秦国了,苦心修建的水道,都一半是秦国的了,秦国还在上游,这就麻了!

即便是秦国攻来,魏国也毫无地利可言,而且还要祈求秦人仁慈,千万别掘开水道使用水攻,否则那根本就不用打了。

至于迁都?更加完全不可能!魏国现在只剩下三郡之地,还能去哪里?

而且大梁城毕竟苦心经营一百多年,城坚墙高,堪称是铜墙铁壁,在不使用水攻的情况下,堪称固若金汤。

如果迁都,且不说国都牵涉极广,在如今的危局下会闹出什么幺蛾子,只说整个魏国都无险可守,还能去哪?仓促之间,又怎么可能修建的起一座坚城?

怕就怕,这边儿刚要迁都,那边秦楚就全都打过来了!不说秦国,楚国也绝不会坐视不管,只会趁火打劫!

而且大梁城是整个魏国的**、经济与交通核心,根本也不可能迁都,整个魏国都可能会停摆的。

现在的魏景湣王是寝食难安,根本是连觉也睡不着,他是真怕醒来就发现秦军到家门口了。

更或者一觉醒来,水已经淹到床上了。

他是真的已经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至于楚幽王,他现在同样焦虑。

焦虑的是和魏国差不多的事情。

这些年秦国的疆域越来越大,极速扩张,不只是距离大梁城只有一步之遥,距离寿春也不远了。

寿春虽然不至于像大梁那样劣势明显,危在旦夕,但是也实在无法带给楚幽王太多的安全感。

前些年楚考烈王迁都到寿春,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原因就是因为距离秦国已经太近了,完全没有战略安全。

再加上,百越与楚国的战争一直没停,虽然烈度并不强,并且在他绝户的政令下,整个百越所有部落都损失惨重。

但是,楚国也一直被拖着,让他根本没有精力处理其他事情。

而继位这些年下来,整个楚国不能说是红红火火吧,只能说是江河日下。

对内,那是人心沦丧,**混乱,发展倒退。

对外,还没赢过一场,而强敌秦国已经肉眼可见的天下无敌了。

现在的楚幽王不能说是威望极高,只能说是摇摇欲坠。

楚幽王也一直在是否迁都中犹豫不决,他既是为了战略安全,也是为了换个地方再好好整顿一些朝堂,毕竟每次迁都都是一次彻底的利益重新分割。

可是毕竟才迁都到寿春没几年,而且寿春这地方也是早就精挑细选,苦心建设的好地方。寿春也是水系便利,交通发达,土地肥沃,更是位处楚国中心,可以有效辐射南北。

现在秦国毕竟还没打过来,就这么就迁都,楚幽王也实在心有不甘。

主要是离了寿春,在更向东南方向,合适的地方就只剩下吴越之地了。那可就去的太远了,而且过于原始落后了,多是蛮荒之地,实在不是适合生活的地方。

并且,若是真的迁都过于偏靠东南,就必然会面临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会减弱对中原地区的掌控。整个楚国最繁华的西北部,无论是被秦国逐步蚕食,还是秦国大举来攻不利于指挥抵抗,都是天大的祸事。

天高皇帝远这话,可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到最后,偏靠东南蛮荒落后之处,面对雄霸天下的秦国,怎么都是只有死路一条。

再者说,迁都本就没有多久,现在立稳脚跟,占据朝堂的都是自己的核心心腹,若是再迁都,必然也会再引起一场混乱,让现在本就混乱的楚国更加雪上加霜。

最怕的是,还会给反对自己的人机会。

楚幽王也曾试探提出迁都之事,引起的反对声十分强烈,阻力极大,这也导致楚幽王现在实在是左右为难。

不迁都,万一秦国打过来抵抗不住,怕是跑都来不及。即便是跑了,仓促间在蛮荒之地也不太可能重整旗鼓,只会被秦国一鼓作气拿下。

迁都,同样有可能导致先行削弱自身,而且更是阻力大。

对他不满的人自从他继位开始,就一直是数不胜数,他全靠残酷手段稳定朝纲,也实在不太敢轻举妄动,他不敢给暗自反对他的人机会。

楚幽王头疼的是不得了,他是真的愁。

搞得他也只能频繁去后宫发泄一下压力,最近李园又给他弄来了一些绝色妖娆的百越美人,他正新鲜的厉害。

同样,现在嬴政也在头疼一件事了。

当然不是怎么打魏国,现在的魏国只是一盘菜,大秦已经占据神州整个西部北部以及大半的中原,对魏国楚国已经彻底形成了高屋建瓴的战略优势,现在战争已经不是需要担心的事情了。

在原本历史上灭了燕国以后,也不过一年多就灭了魏国,现在只会更简单,通过灭燕大秦的威严已经打出来了。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已经都有了案例。

现在嬴政愁的同样是天高皇帝远这事。

距离统治核心越遥远,统治力度就会越薄弱,这是必然的。

在整体生产力生产关系乃至人口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前,任何人都回避不了这个问题。

地头蛇这种东西是成长的很快的,中央朝廷的那条龙,如果足够强势,足够强大,这些地头蛇自然俯首称臣,但是即便如此,在和他们的利益起冲突的时候照样会阳奉阴违。

哪怕不会直接和他们的利益起冲突,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贪赃枉法,这些也只是基本操作。

而且现在整体的社会知识水平还是太低,四海八荒未开发的蛮荒之地更是太多,不适当放权,那什么也做不成,蛮荒之地猴年马月也开发不好。

再加上现在正在逐渐从分封制走向中央集权,从贵族专制走向官僚专制,绝大多数人的思想和观念完全还没有改变过来。

那骚操作就更多了,某些地方即便是嬴政也不得不睁只眼闭只眼。

除了原则性问题,一些小的问题,即便是嬴政也只能视而不见。

毕竟管理是需要人的。

这个时代人就是分三六九等的,人身份不同,那么差距之大甚至比物种不同还要大。

后天身份的改变,尤其是往更高身份改变,倒不是不可能,只能说几乎不可能,那个难度高的令人发指。

这也是为什么秦国的军功爵制那么残酷苛刻,可是依旧是效果惊人,就是因为这已经是当今最先进的制度了,给原本彻底封死阶级晋升的大门,开了一个很大的空间。

自从嬴政改进军功爵制,修缮改进秦法,开设学堂学府,增加科举制,可以说更先进了。

但是无论多么先进,也改变不了所有人,只想做人上人,为了做人上人而努力,而拼命的这颗心。

做人上人自然是为了过更好的生活,不是真的为了刁民服务的。

那么就必须享有一定的特权。

如果经过努力拼搏还和刁民一样的待遇,那不是白辛苦了?

而特权阶级的美好生活是一定有刁民在负重前行的。

没办法,绝大多数特权阶级基本不太可能是生产者,他们是管理者。

遗憾的是,他们中最大的那个,就是嬴政。嬴政是最大的受益者,所以他会坚决的捍卫这套秩序。

这是家天下的原罪。天下乃一人之天下,就必然导致人人都会优先维护自己的小家。

嬴政不可能革自己的命,那就只能维系好各阶级的利益划分,掌控好各个阶级。

治大国如烹小鲜。

但是国越大,这个锅就越大,用越大的锅烹小鲜,也就越难。

任你厨艺再好,总有调料撒不匀的时候,总有生熟不一致的时候。

所以在适当的时候,还是需要分锅做菜。

以如今的情况,大秦掌控的疆域太大了,完全不可能,也不适合彻底的中央集权统治,必须适当的把边远地区暂且分封出去,给予适当的自理权。

一条政令传下去,纵然是千里加急,也要一个月甚至两个月才能传到,沟通的时间成本是难以计量的,这种情况下想要谈稳固统治基本不现实。

与其养出来一群地头蛇,盘根错节,占据地方,还是把自己儿子丢过去最靠谱,肉终究是烂在自己锅里。有自己儿子这条蛟龙在那镇守着,地头蛇才不会有化龙化蛟的可能,等到人口充实,时机合适,再彻底纳入中央管辖。

当然,关于分封嬴政也是在做开卷考试,不会把权力全给出去,会给予相对强力的制约和控制。

只会把郡县无法掌控的过于偏远未开化的地区分出去,而且也会实施虚封实封并行制度。目前倒是不急,在天下一统后推行全新的制度再进行安排。

但是现在问题出现了,儿子还都太小!

根本扛不起来大任!

以目前的统一进程来看,吞并六国后,孩子还都没长大呢!

这也是嬴政为什么一直不急着开启吞并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还是那句话,打天下容易坐江山难。

吞并之前是死是活不关你的事儿,毕竟不是你的子民。

可是吞并融合以后,那可就是一家人了,既然享受了权利,就要承担对应的责任。

嬴政皱着眉头,暗叹不已,接下来还是要慢点。

如今最大的三个儿子也不过才八岁,再怎么天纵奇才,不到十三四五,也绝对是担不了一点事的。

幸好新的帝国一切万象更新,新的地头蛇成长起来,直到尾大不掉也需要时间,足够儿子们成长了,日后无非多杀点人罢了,正好也培养一下杀人的胆量。

说起来最大的儿子也该和母亲分开了,既是不太方便,也是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

所有公子八岁以后就要和母亲分开了,不能再同处一宫。嬴政在咸阳宫新修缮了承乾宫,给孩子们居住,孩子年龄差不多的在一起,也能培养一下感情,总好过没有任何感情,以后哪怕争斗起来,能不要赶尽杀绝就好了。

另外,这也已经是在考校能力了,三人行未必一定有我师,但是人一多必然会选择出领导者,能团结大多数的,才是真正适合承乾的那个人。

承乾宫距离兰池宫和章台宫都不远,嬴政也会经常去看一看,这些孩子一个个都非同凡响,他当然要亲自盯着点儿。

等到公子十二岁,就该出宫开府了,也该出宫见识一下真实的天下,而不是只有宫中这点地方。

长于深宫,养于妇人之手,终究只能成为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