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手指学院 第101章 新市场

袁彼德开口:“安可,我有个主意,说出来你听听看,也许能帮上你的这个忙……。”

王老板正感觉无法下台,袁彼德这句话说出来,他立马点头道:

“你说、你说,贤侄,呵呵,这些子侄只有你最醒目,有什么好主意只管讲来听听看。”

袁彼德谦恭的摆手。

“我认同白生的意见,建厂这样重大的事情,要请专业人士做好调研,前期工作越详尽,工厂开起来越踏实。

毕竟工厂是要开许多年的,不可草率下决定。”王老板听到这里,也点头认可。

他接着道:“我明白安可的顾虑,大家对内地的情形都不太了解。

到底现在是什么样的政策,是不是欢迎我们,大家都弄不清楚。

不过,想弄清楚这些情况,请香江的调查公司过去调研,还不如我们自己去看的明白。”

袁彼德无奈的解释,详细说明这其中的原因。

“您知道,小侄就在做这一类的工作,不瞒您说,如果让我们公司过去做调研,可能调查的问卷都不知道该怎么写。

为什么?因为不了解当地民众和官员的想法,那你的问题怎么会有实际作用呢。”

“就像一家内地的制衣厂,来港城做调研,调查的问题是:你喜欢几多重量的羽绒服……。”

哈哈哈,王老板明白了他的意思,被他的调侃逗的发笑,郁闷之情消散一空,桌上气氛也变的轻松。

袁彼德瞥一眼白满川,见他似笑非笑的望过来,忍不住耸肩摊手,白满川见他的模样,对他点头赞许。

俩人都明白对方的意思。

彼德再回头,对王老板接着讲。

“这就是俗话说的:做生不如做熟。所以,我想不如请家内地的公司,帮着安扣先做调研工作。

到时候,您再根据情况,决定下一步的动作,这样应该是最稳妥的办法。”

王老板边听他讲,边认同的频频点头,这会儿马上追问:“贤侄,你是做这一行的,你可有合适的介绍。”

“哈哈,安可不提我也要讲的,我知道一家内地的公司,这一段时间正在给一本杂志做调研工作,”

他看见王老板有些不以为意,接着说:“那家杂志在内地一个月发行100多万册,读者有超过300多万人。”

“啊……,”王老板和老袁都有被惊到。

这会儿港城人口不过400多万,最好的杂志发行量不过10万上下,这还怎么比?

谁都知道,这绝不是简单翻10倍的事情。

老袁虽然知道,水旺被白满川劝做广告而挣了钱,可也没问过细节,今天一听难免也实在有些意外。

“如果安可能请到这家企业出面,我想您一定会有个满意的收获。而且,恰巧这家公司的负责人今天就在这里。”

王老板也是心思通透之人,刚才就有些疑惑,听他最后的话音刚落,直接就转头看着白满川。

袁洋治刚才就听出自己儿子的意思,心中却有些矛盾,这会儿,也只好无奈的看着事情发展。

白满川见众人都望向自己,也不好装傻,就拱手对着大家说:

“惭愧、惭愧,首佳营销机构正是在下的一个小公司,承蒙彼德兄夸奖,其实我们只是个有几家大学支持,有几个单位帮助的小公司。”

他对王老板真诚的说:“王生,我真不是不想帮你,实在是你这个事情牵扯太多,你要不信,我就简单给你说说。”

“首先,你考虑做多大规模。”

他止住想说话的王老板,接着说。

“规模过大,需要两边对等持股。具体多大规模,需要根据不同产品进一步协商。

这个,我现在没办法明白讲给你听。

小规模企业现在最好的模式也是合营,那就要有当地的合作者。

当然,几年以后,你完全可以变更为独资企业,这一点可以确定。具体原因,这里就不讲了。”

“接着,你要考虑生产模式,现在最适当和成熟的方式是‘三来一补’的模式。”

王老板忍不住发问,袁洋治也是期望的看着他。

只因为‘三来一补’的模式虽然有几年了,可只在有限的区域展开,大多数人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实。

“这是内地目前尝试性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主要内容就是‘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

这样的模式,你需要自建厂房,提供原料和设备,对方提供场地、工人、并负责生产,产品归你,销售你负责。”

讲完这一段,他停了下来,等着众人理解其中的内容。

王老板有些迟疑:“就是说厂房、设备、原料、技术我出钱,工人工资还要我支付……,那我有些亏。”

“呵呵……,”白满川笑笑,拿起筷子开始夹菜,根本不屑回答他的问话。

袁水旺还没太明白,袁彼德感到有些丢脸,只好主动找过来,要与他碰杯。

袁洋治有些叹息,这个老友说话实在不合时宜,以前怎么没有发现。

再说别人只是给你介绍情况,你这样问,好像人家求着你过去一样。

况且,工厂是靠什么挣钱,难道别人不知道吗?真是有些不知道轻重。没办法,还要自己出面打圆场。

“白生,”袁洋治开口问,“这样的模式,产品的销路有没有限制。”

“说起来要求出口,实际操作也不一定。商品是你的,只要手续齐全,谁也不会为难你。”白满川客观的回答。

“不过这里有两个问题,”白满川严肃的提醒,听见他的语气都有转变,几人不由更加关注。

“补偿贸易的意思,各位都是做惯生意的,一定都明白其中的含义。

如果你只是看重退税补贴,不注重开拓海外市场,这个厂子长久不了;

如果你拿到管理权后不注意劳动保护,会被人骂祖宗;

如果你没有创立品牌、发展本地化、国产化的计划,你这个厂子10年后一定会垮掉。”

这不是白满川吓唬他们,这都是最早‘三来一补’型企业发生过的事情,还发生过许多企业,破坏环境的一系列问题。

2000年后,大批这类型的企业不断倒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利益分配结构失调。

这些企业,不注重自有品牌的建设,疏于外销市场的开拓。

在WTO后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毫不意外。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