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不夜侯 第714章 利中新主

徐夫人自尽的消息当天晚上就传到杨沅耳朵里了。

此时,杨福三父子正陪他们的叔父大人用晚餐。

“叫裘家的人自己收尸吧。”

杨沅似乎毫不意外:“裘家的财产发还给他们,让他们自己扶灵还乡去。”

侍卫答应一声,没多久就回来了:“抚帅,裘家人拒绝为徐夫人收尸,说是任凭官府处置。”

杨沅一愣:“裘定军怎么说?”

“裘定军最是激愤,说徐氏不配受裘家后人祭祀,不配入裘家祖坟,就该曝尸荒野,被野狗啃食,以赎其罪孽。”

此时,杨沅已经用罢晚餐,正在杨福陪同下在厅吃茶。

听了侍卫的话,杨沅笑了,只是笑意不达眼底,未免有些冷然。

裘家人旁人有这般反应,再正常不过。

可……裘定军,他有什么资格这么说?

“那就……买一口薄棺,在附近野山上寻个地方埋了吧,不必立碑。”

侍卫答应一声,抱拳而去。

杨沅又叮嘱杨福道:“朝廷旨意已经下来了,就按朝廷给你父亲加的尊衔和谥号,刻碑立碑吧。这事儿,你是为人子的,你去办。”

杨福连忙起身,垂首道:“是,等侄儿料理完毕,再向叔父大人汇报。”

此时,杨福已经知道,杨沅将要接替他的父亲,担任利州中路御前诸军都统制了。

杨沅刚刚告诉他的。

杨沅一旦成为利中方面军的总司令,利州中路军**的最高统帅,那他就可以无忧无虑地继续现在的生活了。

这个叔父,死活他都要认,他认定了!

现在知道杨沅与利中杨家无关真相的,只有陈涿光和他两个人了。

但,族谱已经录入,杨政亲自承认的。

现在就算他和陈涿光一起站出来指证,也很难推翻这个定论了。

更何况,他是绝对不会蠢到自己推开这条大粗腿的。

相信,陈书记也是和他一样的想法。

这个秘密,会烂在他们肚子里,直到永远。

杨福很清楚自己性格懦弱,又有严重的消渴症,他已年过半百,不可能再有什么出息了。

可是他有福气啊!

参天大树的亲爹死了,马上又有了参天大树的叔父。

别人提着脑袋打拼一辈子,有他这样的好日子么?

杨福退下了,杨沅静坐了片刻,脸色渐渐冷漠下来。

“来人!”

门外侍卫应声而入。

杨沅的三十六名随身侍卫中,最贴身的四人是他从“同舟会”时抽调过来,安排到军中的。

杨沅如果要招呼刘大壮,会直呼“大壮”,若是喊“来人”,便是招呼他的侍卫。

守在门外的大壮和侍卫对这个分别早已清楚。

一名“同舟”出身的侍卫立即走进厅。

杨沅招手将他唤至近前,低声道:“明日,放裘氏家人离去。等他们离开南郑境界,杀了裘定军!”

那侍卫抱拳离去。

怎么杀,是路上摆个茶摊,投毒鸠杀。亦或是路旁安排冷箭将其射杀。再或冒充山贼,袭击裘家的车队将他阵前斩杀,这都不是杨沅需要亲自考虑的事情了。

他只需要说出一个目的,只需要一个结果。

裘定军之罪,本就该死。

是徐夫人答应以交代一切,并且独揽一切做为交换条件,向杨沅为她同样参与了阴谋的儿子,求来的一条生路。

杨沅答应了。

可是,现在裘定军自己选择不做徐夫人的儿子,那么他就可以**了。

……

时寒来了。

杨沅本来是想派人去请时寒的。

朝廷任命他接替杨政的职务,兼领潼川路和利州中路事务的任命,他想先和这位利中老将、杨政之下第一人先通个气儿,二人商量好了再决定如何公开。

不料,他还没有派人去请,时寒就先来了。

难道时寒在太尉府有耳目,先听到了什么?

杨沅又马上打消了这个念头,关于他的任命,他目前只告诉了杨福一人,而且就是刚刚。

时寒不可能这么快知道。

如果是时寒在京里有什么耳目,能提前知道如此高层的任命,那此人未免太可怕了些。

但是,杨沅发现他想多了。

时寒并不是知道了什么,只是因为杨沅今天开门迎客了,前来拜会探望。

而且杨沅把他请到书房,刚吃了一盏茶,刘入溪就来了。

又过了一会儿,陈涿光、高敢、周无翼等人也来了。

杨沅发觉这些人对他态度十分的恭顺,以他的身份地位,这些人对他恭顺倒也不算意外。

但……他们做为利中军政大员,一天天的没有正事可做么?

这种隐隐然是在向我请示、汇报的态度,是怎么回事儿?

杨沅心中有些疑惑,不过既然这些人已经来了,皇帝的诏书也不必再遮掩。

他们虽然不知道诏书内容,但昨日有金牌快脚递来了,这事儿总是瞒不住这些地头蛇的。

于是,杨沅便起身,肃然道:“杨某本有一事,想先请时将军来通个气儿,再请诸位文武大员前来。

如今难得各位都在这儿,那就开诚布公,当众宣布了吧。”

杨沅从袖中取出黄绫书写的密旨,高高捧在手中,沉声道:“天子诏书在此。”

时寒等人其实早有预料,他们现在惴惴不安的就是不清楚天子有无答应他们的联名举荐。

朝里现在镇得住他们的老臣,首推张浚、其次杨存中,再次刘琦。

不管他们哪一个来了,恐怕都不如杨沅好拿捏。

不过,张浚、杨存中皆在朝中有大用,轻易是不会派至川峡,担当一路主帅的。

至于刘琦,被剥夺军职,任地方知府多年了。

而且他在军中原本地位就不及张浚和杨存中,又离开军伍多年,想来也不是最合适的人选。

心中虽然这么想,众文武大员难免仍是心中忐忑,听杨沅说“天子诏书”在此,众人不由一阵紧张。

时寒率先离座而起,拱手长揖,肃然俯首。

周无翼、陈涿光等人忙也离座而起,与时寒一样举动。

杨沅将密旨打开,一字一句地念罢,递与时寒。

时寒双手接过,将其展开,其余文武大员尽皆围了过来。看罢旨意,众文武脸上都露出喜色,忙将圣旨奉还,然后齐齐拜倒。

时寒率先道:“兴元府驻扎御前中军马军第一将统制时寒,拜见都统制!”

其余文武纷纷郑重行礼,自行唱名。

杨沅双手虚扶,客气地道:“诸位请起,利中局势今后还要仰赖诸公,还望诸位鼎力攘助,与杨某共同稳定利中局面。”

时寒等人喜气洋洋,一切如愿,利中不会并入吴家军,大家的前程稳了。

杨沅身兼两职,加之年轻资历浅,大家在他麾下,要比以前在杨政麾下更加轻松,好日子来了。

于是,众文武连连表态效忠,当真是一团和气。

杨沅前世混过职场,今世混过官场,早不是一个毛头小子了。

他自然不会因此就一厢情愿地认为,已然收服了这些在官场浸**半生的文武老吏。

他们对自己的欢迎,显然是真心的。

但这其中,是极其复杂的利害计算、权衡和妥协的选择结果。

请...您....收藏_6191书1吧(六\\\九\\\书\\\吧!)

杨沅要真正收服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现在就已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了,不是么?

这些人就是利州中路权力的根基,以后就要把他们纳入杨沅自己的连横合纵的利益搏弈之中。

任何对于未来的推演筹算,都要把他们这一团体,纳入自己的考虑之中。

示之以恩,施之以威,恩威并济,到时才能真正把他们变成自己如臂使指的一份子。

众人正寒喧着,南郑知府孔纪涛匆匆料理了紧急公务,也跑到太尉府来了。

得知杨沅已被任命利中之主,又接收到陈涿光等人递来的眼色,孔知府立即满面惊喜:“好!好啊!官家善纳忠言,果然接受了我利中文武的恳求,让杨抚帅兼领我利中军政了,真是侥天之幸。”

“什么?”

杨沅一怔:“孔太守此言……何意?”

于是,孔知府就把他们如何决定拥戴杨沅,如何联名上奏朝廷的事对杨沅说了一遍。

最后孔知府才忽觉失言似的,懊恼道:“怎么,诸公……未将此事报于抚帅知道吗?”

时寒等人马上纷纷表态,他们全是出于一片公心,为大宋计,为利中计,因此不必向抚帅邀宠云云……

杨沅知道自己兼领利中,竟是利中文武上表挽留的结果,一时间对他们更显亲切。

此时,众官员济济一堂,一团和睦,俨然便是一群推心置腹的至交知己了。

杨沅笑吟吟的,心里头却在暗骂:“原来是你们上奏,官家才让我兼领了利州军政。”

一群只把目光投注在利中一地多年的老吏,脑子都他**“秀逗”了!

没有你们这么坑人的啊**!

你们这么干,让官家怎么看我?

我就算是官家的亲兄弟,官家也没有无条件地无脑信任我的道理啊!

官家不怀疑这是我怂恿你们所为才怪。

文官会带兵,能打仗,有地盘,那他**比纯粹的武将还要可怕好吧?

换了我是皇帝的话,对这种人我也得防着。

好在……

算了,大不了我平日里多喝喝酒,看看舞,多蓄一些田庄院宅,再贪财好货,纵情声色一些,给官家吃颗定心丸吧。

只不过,他要纵情酒色,那也得回去潼川之后再说。

杨太尉尸骨未寒,他不要说在杨政的老宅纵情酒色了。

就算今日摆酒,与众文武一起庆祝他兼摄利中军政权柄都不合适。

众文武也都理解杨沅现在不适合做些应酬的举动。

他们与杨沅约定,今日先张榜向民众公示朝廷对杨沅的任命。

同时,还要行文,将此任命传告于利中各地的文武大员。

五日后,杨沅将在南郑太尉府的节堂搞一次“大排衙”,接受利中所有军政要员的拜见。

而明日,杨沅先去检阅一下驻守南郑城的军队。

这种军**味道浓郁的地方,先向军队公示身份,本就是应有之义。

商量已毕,众文武便纷纷告辞离去。

杨沅清静下来,又思索了一番,还是把他目前的经营重点,放在了潼川路。

至于利中这边,他当然也不能一个自己人都没有。

陆游,现为礼部员外郎,倒是可以把他拉来利中,担任一个文职官员。

陈涿光是要提拔一下的。

掌书记一职官虽低权却重,可以交给陆游接任,让他先当陈涿光的副手。

至于军队这边,也得暗戳戳的先掺点沙子,杨万里就比较合适。

杨万里现任兵部员外郎,但兵部只负责后勤和厢军事务。

把他调来利中的话,以他现在的资历,不会对利中诸将造成什么威胁,还是比较容易融入的。

至于虞允文和范成大。

虞允文现任枢密院副承旨,任职枢密院制置兵马司,掌管经度防御、守边城寨及兵甲等事。

这个职位还是比较重要的。

而范成大现为崇政殿说书,给皇帝讲解经义的顾问,是天子身边的人。

所以,这两位好友不能动。

朝里有人好做官呐!

杨沅计议已定,马上提笔给皇帝写秘奏,要向他讨几个得力的帮手来利中。

杨沅才刚起了个头,还没想好如何措辞,刘大壮就来禀报:“老爷,有位大理国的杨公子,携重礼登门求见。”

“大理国?”

千里迢迢的从大理国来的人,这倒是引起了杨沅的好奇心。

杨沅收起尚未写好的奏章,吩咐道:“请他到前书房待茶,我更衣后便去见他。”

刘大壮答应一声,走了出去。

此时,太尉府西厢院里,梵清敲昏了一个青衣小帽的家丁,把他拖进了柴房。

很快,一个青衣小帽的俊俏家丁,便拿着根大扫把从柴房里走出来。

扮成了小家丁的梵清扯了扯自己的短襟,不无得意地想:“果然,白日里这太尉府的防范,会尤其松懈一些。

贫尼反其道而行之,成功的机会更大。”

她把大扫把抽掉了内芯一部分,金刚杵塞入其中重新绑紧了。

如果没人拿起它,感觉重量不对的话,一时间还真发现不了什么。

梵清扶了扶自己头上的小帽,便抱着大扫把,鬼鬼祟祟地往正院而去。

(本章完)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