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签到万物,悠闲生活 第533章 杂交小麦交流会

表彰大会结束后,李向明并没有太多时间休息,紧接着就投入到为期一周的学习交流活动中。

这次活动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专家和工作者,他们都是各自领域内的佼佼者。

会场设在一座宽敞的会议室里,四周摆放着一盆盆绿植,为略显严肃的环境增添了几分生机。

李向明坐在会议桌的一侧,面前摆放着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钢笔。

他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显得格外朴素。

他的眼神专注而认真,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

周围的与会人员也陆续就座,会议室里逐渐安静下来,只听见轻微的翻页声和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

会议的主持人是一位中年干部,他清了清嗓子,用洪亮的声音宣布:

“现在,我们有请李向明厂长,为我们分享他在杂交小麦种植和推广方面的经验。”

李向明微微一笑,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角,然后稳步走向讲台。

他的动作不紧不慢,显得十分从容。

站在讲台前,他环视了一下会场,目光所及之处,是几十双充满期待的眼睛。

他清了清嗓子,开始了自己的分享:

“同志们,今天我主要和大家交流一下杂交小麦的种植技术、推广经验和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他的声音不高,但清晰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他从杂交小麦的选种开始讲起,详细介绍了如何挑选优质的种子,以及种子处理的每一个步骤。

他的手指在讲台上轻轻比划着,仿佛那些种子就在他的眼前:“选种是关键,种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和抗病能力……”

接着,他又讲到了种植技术。他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画出麦田的布局图,详细讲解播种的深度、间距以及施肥的要点。

他的眼神专注而认真,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我们通过科学的种植方法,让小麦的产量提高了近一倍。这些方法,都是我们一点点摸索出来的。”

当他讲到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李向明的脸上露出一丝苦笑:“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农民对新技术不信任,认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方法才是最可靠的。我们只能挨家挨户做工作,手把手地教他们……”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中闪过一丝坚定,“但只要坚持下去,农民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自然就会接受。”

台下的与会人员听得聚精会神,不时有人点头表示认同,还有人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

李向明的分享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当他结束发言时,会场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掌声中,一位来自西南地区的农业专家站起身,快步走向李向明。

他身材高大,皮肤黝黑,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他伸出右手,紧紧握住李向明的手,语气中满是赞赏:“李厂长,您的经验太宝贵了。我们那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与河南有所不同,但您的方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路。希望我们能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杂交小麦的种植。”

李向明微微一笑,用力握了握对方的手:“当然,我们都是为了国家的农业发展,希望我们的经验能帮助更多的人。”

周围的与会人员也纷纷围了上来,有的向李向明请教问题,有的和他交换**,希望日后能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人们围着他,像一群渴望知识的蜜蜂围绕着花蕊。

一位戴着深度眼镜、头发花白的老专家从人群中挤出来,他的眼神里透着一股子严肃,但又掩不住对李向明的赞赏。

老专家清了清嗓子,声音有些沙哑:“小李啊,我研究了一辈子农业,你这杂交小麦的推广,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们那边山地多,气候复杂,你这经验要是能用上,那可真是帮了大忙了。”

他边说边从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递给了李向明,“这是我自己用的钢笔,送给你,希望咱们能多交流交流。”

李向明接过钢笔,心里一阵温暖,他知道这钢笔虽小,却代表着老专家对他的认可和期待。

他连忙说道:“谢谢您,老先生。我一定好好学习,争取把咱们的经验推广到更多地方。”他把钢笔小心翼翼地放进口袋,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这时,一位年轻的女技术员也挤了过来,她看起来有些腼腆,但眼神里透着一股子倔强。

她轻声说道:“李厂长,我刚毕业不久,一直在研究小麦种植,但一直没什么突破。您能不能给我点建议?”

她的眼神里满是期待,双手紧紧地攥着笔记本,似乎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李向明微微一笑,拍了拍她的肩膀:“小姑娘,农业这事儿急不得,得慢慢来。你先从基础做起,多观察、多实践,遇到问题别怕,多向老同志请教。我相信你一定能行。”他的语气里透着一股子鼓励,眼神里也满是信任。

女技术员听了,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她用力点了点头:“谢谢您,李厂长!我一定好好干,不辜负您的期望。”

她转身跑回座位,开始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起来,似乎已经迫不及待要开始新的尝试。

李向明看着她的背影,嘴角微微上扬,心里想着:这些年轻人,就是农业的未来啊。

突然,李向明感觉有人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

他转过身,看到一位中年男子,穿着朴素的军绿色衬衫,脸上带着温和的微笑。

这位男子看起来有些眼熟,但李向明一时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李厂长,我是从西北来的,叫张建国。”男子自我介绍道,声音低沉而有力,“我一直在关注您的杂交小麦项目,这次能见到您本人,真是太荣幸了。”

李向明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恍惚,似乎在努力回忆:“张建国同志,您的名字我听说过,您在西北的农业项目也很有名啊。请坐,请坐。”

他示意张建国坐在旁边的椅子上,自己也坐了下来。

张建国坐下后,从口袋里掏出一本破旧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数据和笔记。

他翻开笔记本,指着其中一页说道:“李厂长,我们那边的气候干燥,土壤盐碱化严重,小麦产量一直上不去。我看到您在处理盐碱地方面的经验,想请您详细讲讲。”

李向明接过笔记本,仔细看了看,然后点了点头:“这个问题确实比较棘手。我们也是经过多次试验,才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首先,要进行土壤改良,增加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其次,要合理灌溉,控制地下水位,减少盐碱的上升。最后,要选择适合盐碱地种植的杂交小麦品种。”

张建国认真听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他的眉头微微皱着,显得有些专注。

李向明讲完后,张建国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感激:“李厂长,您的经验太宝贵了。这些方法,我们回去一定好好试试。如果能成功,那对我们西北的农业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推动。”

李向明微微一笑,拍了拍张建国的肩膀:“老张,农业这事儿,就是要多尝试,多总结。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成功。如果遇到什么问题,随时和我联系,我们一起想办法。”

张建国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一定一定,我会保持联系的。李厂长,您真是我们的榜样啊。”

他站起身,郑重地向李向明敬了个礼,然后转身离开。

李向明目送张建国离去,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这些同行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努力,那就是提高农业产量,改善农民的生活。

他转过身,看到一位年轻的女技术员快步走来,她的脸上带着一丝羞涩,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

她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封面上已经有些磨损,显然是经常翻阅的结果。

“李厂长,我叫赵丽华,是刚从农业大学毕业的。”她有些紧张地开口,声音微微颤抖,“我在学校里学了不少理论知识,但到了实际工作中,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您能给我讲讲,怎么才能更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吗?”

李向明看着她那双充满期待的眼睛,心中不禁涌起一股亲切感。他微微一笑,拍了拍身边的椅子:“小赵,坐下来慢慢说。你遇到的问题,其实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赵丽华有些拘谨地坐下,双手紧紧握着笔记本,仿佛那是她的全部依靠。

李向明看着她,语气温和地说:“理论和实践结合,关键在于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你不能光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去田间地头,看看农民们是怎么做的。他们的经验,有时候比书本上的知识更有用。”

他停顿了一下,眼神中闪过一丝深思:“比如,杂交小麦的种植,书本上可以告诉你理论,但实际操作中,土壤的酸碱度、气候的变化、病虫害的防治,这些都需要你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你要学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成功中提炼方法。”

赵丽华听得入神,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李向明,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她的脸上渐渐露出一丝释然,仿佛心中的困惑正在被一点点解开。

李向明继续说道:“还有,不要害怕犯错。每个农业工作者都会犯错,但关键是要从错误中学习。我刚开始推广杂交小麦的时候,也遇到过很多问题,比如种子发芽率低、病虫害防治不到位。但我没有放弃,而是反复试验,最终找到了解决办法。”

赵丽华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感激:“李厂长,谢谢您!我明白了,以后我会多去田间地头,多向农民们请教,多动手实践。”

李向明微微一笑,点了点头:“好,年轻人就要有这种精神。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好。”

就在这时,一位中年男子从人群中挤过来,他的脸上带着一丝急切,眼神中透着一股子认真。

他走到李向明面前,伸出手:“李厂长,我是山东的刘大海。我们那边的杂交小麦推广得不错,但最近遇到了一些病虫害问题,希望您能给点建议。”

李向明握住他的手,微微一笑:“老刘,坐下来慢慢说。病虫害是个老问题,但只要方法得当,一定能解决。”

刘大海坐下后,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画着一些小麦的病虫害症状图。

他指着其中一幅图说:“李厂长,您看,这是最近我们麦田里发现的病虫害。我们用了一些常规的农药,但效果不太好。”

李向明接过那张纸,仔细看了看,眉头微微皱起。他想了想,然后说道:“这种病虫害,可能是由于气候潮湿引起的。你们可以试试用一些生物防治的方法,比如释放天敌昆虫,或者使用一些低毒的生物农药。同时,要注意田间的通风和排水,减少病虫害的滋生环境。”

刘大海听了,眼睛一亮,连连点头:“好,我回去就试试。李厂长,您这方法太好了,我之前怎么就没想过呢。”

李向明笑了笑:“农业这事儿,就是要多尝试,多总结。遇到问题不要慌,总有解决的办法。”

刘大海站起身,郑重地向李向明鞠了一躬:“谢谢您,李厂长。您这经验太宝贵了,我回去一定好好干。”

刘大海刚走,一位穿着朴素的中年妇女快步走过来,她的脸上带着一丝焦虑,眼神中透着急切。

她手里拿着一束麦穗,麦穗上有些发黄的叶片,显得有些病恹恹的。

“李厂长,我是从北方来的,叫王桂花。”她有些急切地开口,声音微微颤抖,“我们村的麦子最近叶子发黄,也不知道是啥原因,您看看这是咋回事?”

李向明接过麦穗,仔细观察了一下,麦穗上的麦粒还算饱满,但叶片确实有些发黄。

他轻轻捏了捏叶片,然后闻了闻,脸上露出一丝思索的神情。

“王大姐,这麦子发黄,可能是由于缺肥或者病虫害引起的。”他抬起头,看着王桂花,眼中带着一丝安慰,“你先别急,我给你一些建议。你可以先检查一下麦田的土壤,看看是不是缺肥。如果是缺肥,可以适当追加一些氮肥。另外,也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看看有没有蚜虫或者锈病的迹象。”

王桂花听着,眼中闪过一丝希望,她连连点头:“好,我回去就试试。李厂长,您这方法太好了,我之前真是急坏了。”

李向明微微一笑,拍了拍她的肩膀:“王大姐,农业这事儿,就是要多观察,多总结。遇到问题不要慌,总有解决的办法。”

王桂花站起身,眼中带着感激:“谢谢您,李厂长。您这经验太宝贵了,我回去一定好好干。”

就在这时,一位年轻的农业技术员从人群中挤过来,他的脸上带着一丝兴奋,眼神中透着一股子热情。

他手里拿着一本崭新的技术手册,封面上印着“杂交小麦种植技术”几个大字。

“李厂长,我是从南方来的,叫张强。”他有些激动地开口,声音洪亮而有力,“我一直在研究杂交小麦的种植技术,您的经验太宝贵了。我想请您在技术手册上签个名,留个纪念。”

李向明看着他那双充满期待的眼睛,心中不禁涌起一股亲切感。

他微微一笑,接过技术手册,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认真地在封面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抬起头,看着张强,眼中带着一丝鼓励:“小张,农业这事儿,就是要多尝试,多总结。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好。”

张强接过技术手册,眼中闪过一丝激动,他连连点头:“谢谢您,李厂长。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好好学习,为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